第C03版:城市·笔记

生活里的“隐形助手”

■刘 权

早上六点半,窗帘缝漏进的第一缕阳光刚触到床头,手机里的语音助手便准时响起:“今日降温5℃,建议加件防风外套。早高峰通勤路段预计拥堵30分钟,若7点前出发可避开高峰。”我翻了个身,含混应了声“知道了”,它便立刻收声,像位守时又知趣的室友,不多言,却把该提醒的都细致备好。

这是我与AI共处的第三年,它早已从最初那个需要刻意唤醒的工具,变成了生活里悄然无声却无处不在的背景音。

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依赖”,是去年春天母亲突发眩晕住院时。医生要求提供她近半年的血压、血糖记录,我翻遍家里的笔记本,只找到断断续续的潦草字迹,有的标着“早”,有的写着“睡前”,日期更是混乱。站在病房外的走廊里,指尖划过那些模糊的数字,急得后背发紧。护士路过时随口提醒:“试试手机里的健康APP?现在AI能自动整理数据。”我半信半疑地点开软件,对着笔记本拍照上传。不过三分钟,屏幕上便跳出一张清晰的折线图:红色虚线标出血压骤升的三个时间点,蓝色曲线旁标注着血糖与饮食的关联——原来某次高压突破160mmHg,恰是母亲忘记吃降压药的第二天。拿着这份自动生成的“健康报告”,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时减少了反复确认的环节。母亲出院那天,我对着手机屏幕里的AI助手图标,认真说了声“谢谢”。

工作中,它更像个不知疲倦的搭档。作为新媒体编辑,我曾为一篇非遗手工艺的稿子卡了三天:采访录音长达五小时,整理成文字要耗大半天;资料零散得像堆碎瓷片,不知该如何拼凑。同事推荐了一个AI转录工具,半小时后,几万字录音便变成了条理清晰的文字稿,甚至自动用不同颜色标注了老匠人提到的“榫卯”“斗拱”等关键技艺。更惊喜的是,当我输入“如何让00后理解榫卯结构”,它立刻弹出三个方向:用3D动画拆解原理、对比宜家家具与传统木构的差异、采访年轻手艺人的创新实践。最终那篇稿子的阅读量破了十万,我在文末悄悄加了句:“感谢那位帮我理清思路的数字助手。”

但AI带来的不全是顺意。有次帮女儿做“春天的植物”主题手抄报,我随手让AI生成了一幅插画:粉白樱花树下,蒲公英举着蓬松的白球,草丛里还藏着几株虞美人。女儿却指着画纸皱起眉头:“妈妈,蒲公英四月才开花,樱花三月就谢了呀,它们不会一起开的。”我盯着画面愣住了——AI画出了赏心悦目的春天,却犯了最基础的常识错误。那天晚上,我们铺开植物图鉴,边查花期边手绘:樱花树旁画了刚冒芽的紫藤,蒲公英丛里添了三月开放的迎春。女儿握着蜡笔笑:“还是我们自己查的靠谱,AI也会‘瞎画画’呢。”

这让我想起上个月的倦怠期。连续加班一周后,我想找部电影放松,AI根据我的观影记录推荐了一系列喜剧片,评分都在9分以上,可我看了十分钟就按了暂停——它们太“懂”我喜欢的笑点,密集的梗像流水线产品,却少了点不期而遇的惊喜。就像每天打开短视频APP,推送的永远是我关注的领域,时间久了,视野反而像被画了个圈,圈外的世界明明存在,却懒得抬脚去看。

如今,我渐渐摸索出与这位数字伙伴相处的节奏:用它整理繁杂的数据,却坚持自己核对每一个细节;靠它拓宽灵感的边界,但不忘主动踮脚望向未知的领域;享受它带来的高效便利,也警惕被算法框住的思维。它像一把锋利的剪刀,能快速修剪生活的枝桠,却代替不了我们亲手栽种新绿的过程。

或许最好的共处,便是既不把AI奉若神明,也不将其视作洪水猛兽——承认它的便捷,也接纳它的局限,在数字与现实之间,守住人独有的温度与思考。毕竟,真正让生活发光的,从来不是工具本身,而是使用工具时,我们始终保有的那份清醒与热爱。

2025-08-26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72722.html 1 3 生活里的“隐形助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