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年复一年。编纂镇志是一项需要极大耐心的工作,它像是在拼接一幅巨大的拼图,每一块碎片都需要仔细甄别,每一处接缝都要完美吻合。自从接手镇志工作以来,陆伯鑫、李克勤等编纂者就“入定”在这方寸之间,整理材料、补充内容、编纂成册。
他们说:要对得起历史,对得起后人。
乡镇志中的每一编、每一章、每一节都是编纂者的深情绘卷。与刻板印象相反的是,陆伯鑫与李克勤都不是历史科班专业出身。李克勤早先在新仓镇农科站工作,与镇志编纂结缘的起点仅仅是“上级安排”,结果从1993年开始到2018年,25年间,他编纂了新旧两部《新仓镇志》,一部《嘉兴港志》,退休之后依旧坚持在镇志编纂的最前线。回忆起初次接触镇志编纂的情景,李克勤感慨道:“第一次接到镇志编纂的任务时,我们都感到无从下手。”为了克服这一难题,他们主动前往海盐澉浦镇等已有镇志编纂经验的地方学习取经,将海量的材料细心整理成册。
编纂乡镇志是一项孤独而漫长的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但正是这种坚持,让散落的历史碎片得以重新拼接,让消逝的往事得以重现光明。每完成一部志书,就像完成了一次时光的摹写,让历史的温度永驻纸间。1995年,旧版《新仓镇志》编纂完成。行政区域变动之后,2005年,新仓镇再次开启镇志编纂工作,新编镇志在2012年完成,总计汇编120余万字。之后,李克勤又立刻接手《嘉兴港志》的编纂,6年时间完成汇编60多万字。
他说:编着编着,修志也就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热爱。
在这条漫长的编纂之路上,热爱与责任相互交织,共同支撑着编纂者们前行。
陆伯鑫是农民出身,凭借着对林埭人文历史的热爱,成为了一位研究清溪文化的“土专家”。
他说:能用志书的形式记录下林埭的漫长岁月、理顺林埭的发展脉络是我的荣幸。
繁琐的史料核实、庞大的文字工作校对量……每项工作都需要耗费大量的心神,因此修史编志的清苦日子曾令家人不理解。但幸运的是,陆伯鑫得到了更多人的广泛认同与支持,村民们听说要编写《林埭镇志》,纷纷慷慨地将自己对这片土地的记忆与故事,毫无保留地交付给了陆伯鑫。林埭镇党委政府以及市档案馆等各市级部门也全力配合,让往事的温度永不消散。让陆伯鑫印象最深的是,在收集《沈氏家谱》过程中有沈氏后人联系过来,感谢他对史料的细致考究,也为他提供了台湾一脉沈氏发展的珍贵资料。“文史界的好友们知道我在编志后,为我提供了不少线索,《林埭镇志》中收入的沈应奎书法就源自此。”陆伯鑫说。从2010年开始到2023年完成初稿,志书的编纂从来不是他一人之功,是众人群策群力,才让《林埭镇志》有了鲜活的血肉。
“为后人存史,为当代资政。”这既是工作的准则,也是编纂者们的心声。如今,镇志编纂圆满收尾,村志编纂工作又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尽管年岁已高,李克勤和陆伯鑫不再承担主笔的工作,但两人依然为后来者全力提供支持。在李克勤家中,十多年前收集起来的材料依旧保存完好,方便村志编纂者查阅。而陆伯鑫也同样为村志编纂提供全面的材料支持,帮忙整理材料、写介绍信,还为村志初稿审核校对。
这就是志书的编纂者,他们以热爱为帆,以责任为舵,在时光的长河中执着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