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故事

国有史,邑有志。我国自古就有注重编史修志的传统。对于国家和执政者来说,地方志是其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的重要工具,具有存史资治、利国益民的独特功能;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地方志记录的是家乡的山山水水、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留住的是乡愁,激发的是远方游子和本地百姓的爱国爱乡情怀。

就拿《林埭镇志》来说,全书洋洋洒洒一百余万言,列23编、62章、229节,不仅全面记录了林埭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生动展示了林埭人民保卫家园、抵御倭寇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还在“人物”“名录”和“艺文”等内容上下足了功夫,可谓是一部全面了解林埭地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展轨迹的“百科全书”。正如林埭镇党委书记倪建锋在本志序言中写道“志书分门别类,结构合理,资料翔实,出处有据,考证严谨,历史追溯之久远,囊括内容之丰富,足可以起到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评价可见一斑,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惠民安家,编撰村镇志都是一件功在当今、利泽后世的崇高事业。

在修志界有一句老话,“夫方志者,非示观美,将求其实用也。”编纂出版一部村镇志,短则三五年,长可达数十年之久,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多重保障。在这过程中,修志者通过编纂,将零散琐碎的资料深入挖掘、系统整理、撰写成文、最后编纂成书。这部凝聚着编者智慧与汗水的作品,虽如麻雀之小,却五脏俱全,在呈现形式上也是“花样百出”,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应有尽有,对于信息的记录与传播大有裨益,是后人了解和掌握历史的重要载体。

都说“修志为用,鉴今启后”,除了记录历史、传承文明外,村镇志还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蓝本。借助镇志村史的搜集整理,古今乡贤事迹和乡贤文化被“搬上”大众视野,吸引越来越多当代乡贤和能人回乡创新创业;依托镇志村史的编修成果,大家对于全镇(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底蕴有了更翔实了解,进一步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责任感,为推动家乡蝶变跃升注入不竭精神动力;村镇志记载的是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事,记录的是血脉相连、耳熟能详的前辈人、身边人,这些人和事在细节中凝聚正能量、于无声处传递“真善美”……可以说,统筹推进村镇志编纂,以文字引起共鸣,是激发平湖人民内生动力和强大激情最基本、最深沉,也是最持久的力量。

盛世修志,志载盛世。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史志宣传工作也越来越多地被看见、被重视、被实践。在此背景下,村镇志如何“志”存高远、冲破枷锁?对此,有着20多年史志工作经验的市档案馆(史志研究办)原副馆长(副主任)郭杰光深有感触。“我们在编史过程中,始终坚持质量第一。”郭杰光说。在审稿修改过程中,他们格外重视史实的真实可靠性,在根据自己掌握的大量史料基础上,力求去伪存真、求精求细。

地方志是时代的产物、文化的载体,更是精神的传承。在浩浩荡荡的平湖发展史中,志书历经岁月的淬炼,历久弥新。

而今,穿越时空,裹挟着油墨香气,一册册志书激荡起新时代的涟漪,一批又一批平湖儿女循着思想的脉络成长,在纸张方寸间寻找未来、高歌猛进!

2024-11-29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09106.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