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故事

每一部乡镇志的诞生,都是对一方水土的虔诚守望。翻开泛黄的档案,触摸斑驳的史料,细听耄耋老人的讲述,编纂者们像考古学家一样,小心翼翼地拂去历史的尘埃,寻找着散落在岁月长河中的每一块碎片。

在《林埭镇志》主编陆伯鑫的办公室内,各类珍贵史料一应俱全,有复印下来的第一手文献资料,有泛黄但依旧保存良好的老照片,有记录林埭只言片语的文集著作,还有整理成册的家谱典籍……这些材料的收集实属不易,对陆伯鑫来说,这是修史编志过程中最大的难题,也是他乐在其中的幸福源泉。

在拜访陆伯鑫时,他将这些收集来的史料小心翼翼地展示在我们面前,目光恳切地向我们诉说它们的来历,它们背后记载的故事。在陆老的言语中,我们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领略到了各个时代林埭镇的人文风情、历史底蕴。而这些材料,有的是陆老从民间搜集而来,也有的则是辗转各地,从上海图书馆、苏州图书馆等地复印而来。

“屠氏、倪氏、沈氏等姓氏是林埭镇的大姓,要编纂林埭镇志,这些大姓的族谱都是珍贵的第一手史料。”陆伯鑫说,当时他得到《屠氏家谱》与《倪氏族谱》藏于上海图书馆与苏州图书馆的消息后,立马不辞辛劳,多次前往两地查找,最终成功地将这两部珍贵的家谱复印下来。同时,对于《沈氏家谱》的整理与完善,陆老同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多次在平湖图书馆整理复印《沈氏家谱》,并在沈氏后人帮助下,从台湾故宫博物院获得新史料,不断完善《沈氏家谱》,做到去伪存真,为《林埭镇志》补充了丰富鲜活的史料记载。所以我们在《林埭镇志》中可以看到沈初、沈应奎等林埭名人的生平事迹,透过他们所著的文章与前人开展思想碰撞。

严谨,是志书编纂的根源。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背后,是编纂者们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就如《林埭镇志》所记载的沈应奎,其官至台湾布政使,在收复新疆、训练台湾兵团、抵抗法国军队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均有其身影,其经历本身就有传奇感,如何在茫茫史料与村民的口耳相传中筛选出真实可靠的记载?陆伯鑫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孤证不立”,认为文献之间的记载都要相互考证,彼此经得起推敲。因此,他深入研究民间传说,细致研读《沈氏家谱》,同时广泛查阅历史典籍,力求在纷繁复杂的史料中寻找到最为接近历史真相的“最大公约数”。

要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寻得与林埭相关的只言片语并非易事。陆伯鑫在编纂前,就十分热爱林埭人文历史,在阅读积累大量古史典籍、走遍每个自然村落中,“收集、挖掘、验证”三个步骤成为了陆伯鑫编纂志书的基本准则。“许多林埭名人的原纪录只有简单介绍,在这次编纂中,我们按照家谱逐一核对,根据记载仔细摘录,补充了不少名人的生平事迹以及生卒年月。”陆伯鑫介绍说。值得一提的是,《林埭镇志》第二十二篇中第一章人物传略的首位人物沈琮就在本次编纂中补充了生卒年等信息。

编史修志,其核心在于确保文字能够经受住历史的考验,于时间长河中展现出最为真实的模样。在这一点上,《新仓镇志》与《嘉兴港志》的主编李克勤与陆伯鑫不谋而合,均秉持着高度的严谨态度。“收集材料是重中之重,但凡有模棱两可的说法就不能言之凿凿地记录进去。”李克勤说,他在编纂《新仓镇志》时印象最深的一处是,从周边村民口中得知,某同志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但是这个事迹无论是平湖档案馆、图书馆或者报纸上都找不到求证,后来经过多次考证发现,该同志参加过当年的全国先进劳动者工作会议,系村民在口耳相传中出现了偏差,将其误传为“全国劳动模范”。基于这一严谨求证的结果,《新仓镇志》最终未采纳这一未经证实的说法。

当我们翻开一部乡镇志,字里行间流淌的不仅是历史的温度,更有编纂者们对严谨治学的坚持,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敬畏和传承……

2024-11-29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09104.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