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6版:三十而“砺”·特别报道

将新闻的“时、度、效”贯穿工作中

■刘维佳

平湖恢复办报30周年,老同事联系过来让写一篇笔记。我一下想起了10年前,恢复办报20周年时,那些全程参与过的系列庆祝活动似乎还都在眼前。2012年8月1日到2019年3月7日,六年七个月零七天,在嘉兴日报社平湖分社做过报纸记者、编辑、新媒体采编,如今离开报社已经5年多,但很多在媒体行业养成的思维习惯,一直影响着我后来的工作和生活。

新闻讲究“时、度、效”,做其他事情亦然。

“时效性”已经成了刻在我骨子里的坚持。做记者的时候,尤其是做“平湖发布”“看平湖”微信公众号的那几年,我试过通宵一个晚上跟着去“抓老赖”现场,第二天上午就把图文稿件全部整理好并推送出去;也曾在一个多家媒体云集、备受关注的重大项目签约活动现场,为了抢首发打字打到手抖、发麻去医院检查。新闻注重一个“新”字,网络时代对此要求更高,即使是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也是不可能“开天窗”的,这都要求从业者必须有“今日事今日毕、早1分钟也是早”的概念。后来离开报社到机关单位,尽管工作节奏和以前不大一样,但我仍然坚持做什么事都要能快则快。为了不错过当下热点话题,一篇“浙江宣传”微信稿件可以一口气写到凌晨直接交稿;需要报送材料时,也都会提前准备,严格按照时间要求绝不拖拉。

新闻做得好,需要把握好“度”,既不夸张也能达到宣传效果,平衡采访者和采访对象的需求也要把握好“度”。对接上级媒体来平湖调研、报道是我目前工作任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曾经的新闻从业经历,让我能清楚记者的想法,而现在经常与部门(单位)联系也让我知晓了更多基层的诉求,我非常自信由我为双方搭建起来的沟通桥梁一定是最短、最高效的,因为我可以在一听到选题和报道类型时,就大概知道记者需要哪些材料、什么样的采访对象,大大减少了双方的沟通成本,而这些都是6年多报社工作积累起来的技能。在新闻单位待过也让我更加严谨,尤其是文字使用上,“综合征”还是“综合症”“接合部”还是“结合部”“漕兑港”还是“曹兑港”……当年在报纸上因为错别字被扣的奖金,都成了给现在写材料交的学费。

前阵子平湖某部门联系到我,希望通过宣传部门邀请上级媒体来采访他们的一个活动。我在看了对方发来的介绍材料后感觉非常普通,如果单纯报这个活动,最多是块“豆腐干”。既然要做就要尽量做出最好的“效”,无论是当记者还是当通讯员,这都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因此,我花了半天时间逐条啃完材料里面的内容,并跟对方多次联系、讨要补充材料,搞清楚来龙去脉后,梳理出了一个以我的判断记者会想写的点。不出意料,当我将自己重新梳理过的材料发给上级媒体记者时,他们都非常感兴趣,全部表示会到现场来采访,原本一个小稿子,成功做成了一个深度报道,取得了更好的宣传效果。

现在,每当有记者诧异我为何会这么懂他们时,我都会很骄傲地跟他们介绍:咱们曾经是同行,我原来是平湖报社的记者!我非常自豪和感谢这段经历,它带给我的宝贵财富,在未来也一定还会给我提供更多的帮助。

2024-08-01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476818.html 1 3 将新闻的“时、度、效”贯穿工作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