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菁菁
时隔多年,再次收到编辑的约稿信息,既感亲切,又觉恍惚。有那么一瞬间,“报纸开天窗”的恐慌感、“手书成铅字”的满足感、“为时代画像”的神圣感全部涌上心头。好像时光倒流,又回到了那段风风火火与新闻交往的文字岁月。
2014年,正值平湖恢复办报20周年,我进入当时还在虹桥路1号的老报社。那是一栋刻满历史沧桑的小楼,潜隐在车水马龙的东湖之畔。时间似乎在这里静止了——纸媒业已式微的时代浪潮里,它坚定自守,以“内容为王”的自信扛起了平湖新闻战线的党报担当;时间又似乎在这里快进着——青春的脸庞写满热忱,任凭指尖在键盘快速敲打出每一天的发展脉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句曾被我写入报社招考答卷上的名言,此时已成为了我的座右铭,鞭策着我努力做一个合格记者。
事实上,我并不是外向的人。成为记者,是我给自己的一个挑战。起初,我被抽调在平湖浙商回归办。因为无人带、没条线,每个月的写稿任务,一度让我诚惶诚恐。为了完成达标分数,我除了写浙商回归相关题材外,也开始尝试民生题材。还记得采写一篇“五心”农贸市场的新闻时,我骑着“小电驴”,冒着寒风跑了北门、南门和南市菜场。在现场,我有意识地观察了市场环境、形象标识等小细节,分别采访了买菜的吕阿姨、卖菜的刘大伯、市场服务公司的张经理和市市场监管局的胡科长。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不仅是因为第一次,更是因为这几位受访者的真诚与热情,让我增添了与陌生人打交道的信心和勇气。
在以后的采访中,我也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创业圆梦的企业家、风趣健谈的公务员,也有身残志坚的手艺人、粗犷勤劳的建筑工,还有宽厚爽利的村书记、平凡无私的志愿者……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每个人背后也都有动人故事。虽然我不曾经历他们的经历,无从体会他们的体会,却从他们的故事中,看到了生活的多种可能,感受到了关于生命的情怀与哲思。“去吧,去走出‘舒适圈’,去不断尝试,去体验精彩!”我听到心底有个声音在说。
于是,在组织、领导、同事的关心和支持下,我跑时政、写民生,采写新闻稿件、广告软文、散文故事、专版专栏,执笔调研报告、大会发言、视频文案、书刊序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记者岗位上遇到的一次次任务挑战,慢慢地都转化为了工作实践中的一项项本领能力。记得有报社领导曾说过,年轻时候多学点、多干点,总不是坏事。我们这些后生,也用自己的行动,一遍遍印证着这句话。
最近搬家时,在名为《印记》的书里翻到了自己写的第一篇“三亲”史料——《见证嘉兴首个县域融媒体的诞生》。那是报社、广电合并后,我在传媒中心办公楼偌大的玻璃窗前写下的。现在离开了,越发觉得,报社是一个“神奇”的所在,凡是在这里磨砺过的人,不管走到哪儿,身上都会留有一个“印记”——从报社出来的。特别是在机关里,“从报社出来的”就意味着能写、会写、出手快,往往会被高看一眼。懂的人自然明白,正是因了那些与新闻同行的日子,这个“印记”才自带光环,熠熠生辉。
时光煮雨,岁月缝花。回忆往事,那些无言的泪水与放声的欢笑,那些寂静的成长与丰盈的收获,那些清澈的友谊与飞扬的梦想,那些美好的相遇与难舍的别离……此刻都定格到了平湖报发展史的悠悠长卷上,酝生出了美意与芬芳。任凭物换星移、新旧交替,哪怕微不足道、容颜苍老,她依然风华正茂——只因其中的每一帧都是热爱,每一字都是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