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蓝
“嗡嗡~~”手机在振动,是报社老同事的来电。一边猜着什么事,一边接通了电话。“王姐,平湖恢复办报30周年,你在报社工作十多年,想跟您约稿,回顾一下……”岁月无情催人老。可不,我都已经是年过半百的人了。
《嘉兴日报·平湖版》最早叫《平湖经济报》,一周只出版一期四版,幅面只有A3复印纸那么大,两个版面中间的空间也被利用刊登广告之类的信息。我是1995年劳动节后入的职,当年,同龄的还有小许、小顾和小曹。
当时的报社条件简陋,采编部在环城东路的“市府一招”租了几间房办公。社长是宣传部部长兼的,记者和编辑加起来不到10个人,听说之前的身份有教师、有作家,很是让人敬佩。另有一个部门是创收部门广告部,在影院弄电影公司大楼下租了个门面,经常一边听着后边溜冰场播放的音乐,一边办理刊登中缝遗失公告业务。报社业务渐入正轨,又设了电脑室和广告部一起办公,于是在电影公司四楼换了一个更大的办公室。那时记者写稿,编辑划版,待到出版日前一天全部定稿打印后,捧着一堆资料前往嘉兴日报社办公一天,借用设备排版、校对、付印,来往奔波很是辛苦。
1996年报纸更名为《平湖报》,下一年报社搬进了市府大院4号楼。底层一半是报社,“π”字形结构,东边是一个长方形房间,隔出一个大会议室和一个电脑照排间。外面的走廊两侧,北边两间是总编辑室,南边一个大通间是记者编辑的办公区,白天大家大多外出采访,临近傍晚办公室才开始热闹……1999年报纸改名《嘉兴日报·平湖版》。出版期数增加到一周二期、幅面扩大等变化都发生在这里。新的电脑、打印机、扫描仪添置起来,安装了专业排版软件,全体职工有近20人,还有了一辆公车。每期报纸版面从编辑、排版到打印、校对都实现了自由,把版面送往嘉兴付印的工作便落到了司机身上。
报社就像孩子一样渐渐长大。2003年,报社从市府大院搬到了马路对面的虹桥路1号,原二轻公司大院的二到四层。二楼从外到内依次是广告中心、采访中心、编辑中心,三楼是校对室、办公室、总编室,四楼是财务室、照排室、会议室,全区联网办公。记得每次汛期,大门口的积水都会淹到膝盖处……进进出出的新面孔越来越多,全体会议时人数近40人,多数办公室的灯经常半夜仍亮着。每周五期,对开四版,每逢“两会”等重大会议还会增期扩版,每个人都是那么地忙碌。
诚如报社某任领导说过,报社好比公务人员培训基地,经历过媒体工作考验的人最终都能胜任任何工作。曾经的同事在这个小小的舞台上历经磨炼,脱去稚嫩日渐成熟,他们或考公、或考事业、或调动,日后都成了各个单位的业务骨干乃至一把手。报社的同事们走了一批又来一批,我在40岁的时候也离开了报社。
再后来,报社又迁址两次,直至并入传媒中心,我都没能亲眼见证。眼下,唯剩小许仍留在报社坚守初心,她一定比我感受更多吧。
报社的故事数不清、说不完,每一次回首,我的心中都会涌起不同的情愫,常为自己和报社的共同成长而感恩、幸福。想必每一个曾经的报人也都有着相似的情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