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中
文学名著,凝结着作者对人生深刻而独特的感悟,蕴含了各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高度。因此名著阅读可以拓展我们的人生经验,开掘自身的精神力量,传承民族乃至世界的优秀文化。《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顶峰之作,蕴含着丰富的文学资源和教育资源,烛照我们的人生,丰富我们的情感,唤醒我们的灵魂。
《红楼梦》是一部描述人生经验的书,如学习经验、交际经验、恋爱经验、从艺经验、经商经验、为政经验等,无所不备。尤其是在大观园里,宝玉与众姐妹们追求雅致的生活方式,给我们的精神成长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宝黛共读《西厢》,曲词能警芳心;探春欲结诗社,她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无论是海棠,还是菊花,抑或螃蟹,他们或借景抒情,或托物咏志,还意犹未尽。于是又有了芦雪广联诗、群芳开夜宴等让人难忘的诗宴狂欢。这种同伴互助的学习经验、艺术经验,对于青少年成长来说,无疑是一种启发和提升。《红楼梦》可谓人生的百科全书,让我们见识各种人生样态。他们中有阿谀奉承者,也有刚正不阿者;有同流合污者,也有洁身自好者;有草菅人命者,也有悲天悯人者。阅读《红楼梦》,就是与书中人物对话,在对话中感受人心的龌龊与博大,体验人世的艰辛与温暖,领悟人生的束缚与自由。
《红楼梦》是一部感同身受的人情之书。人的成长,不仅需要人生经验的累积,更需要情感的熏陶与滋润,《红楼梦》最有价值的思想就是“情本思想”。小说的“情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大观园世界,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既不像宝钗那样的克己复礼,也不学凤姐那样的为所欲为,而是回归人性的本质,活出人的真性情。宝黛两人代表了两种典型的用情方式,黛玉对待知己是一往情深,就是你对我有情,我对你有意;而宝玉则对他人皆有情,不管对方是有情还是无情。前者可以说是指建立在情投意合基础上的爱情,代表了情感的深度;而后者则指包括女性在内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代表了情感的广度。《红楼梦》里的“情”,甚至还超越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包含人类必须善待自然万物的博大情怀,如宝玉帮助黛玉葬花等情节。《红楼梦》之所以引人入胜,动人心魂,就是我们在品读的同时,不知不觉走进了书中人的情感世界,与书中人同说同行、同哭同笑,于是我们的内心变得湿润而细腻。
《红楼梦》是一部意蕴丰厚的哲理之书。人区别于动物之处,在于人能够超越自我的原始本能而建构一个指向灵魂的精神世界,一个追求终极意义的彼岸世界。《红楼梦》所关注的不只是物质生活,更主要的是主人公的精神状况。贾宝玉身为达官贵族的公子哥儿、富贵闲人,却发现他的一举一动处处受到长辈的关注,几乎没有自由的活动空间,就连灵魂也处处被声色货利所迷惑。这种生存状态与我们现代人是息息相通。同时,我们在阅读《红楼梦》时,感受到字里行间蕴藏着浓重的命运感,甚至会让我们生发“人生如梦”的幻灭感。就像一僧一道对下凡石头的告诫:红尘中虽有此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秦可卿临死前也托梦给凤姐:常言“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又言“否极泰来”,“盛筵必散”,家族的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是人力所能保常。而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经历十九年的尘世生活,看到身边的女子一个个离他而去,也终于领悟到:青春难驻,人生苦短,岂是人力所能左右。而当我们为宝黛的爱情悲剧而扼腕、为贾府的盛衰而感慨、为命运的幻灭而悲叹之后,我们的灵魂得到了净化,是否能够从世俗的烦扰中解脱出来,以一种更为理智、更为从容的心态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与困惑,以一种更加超然、更加达观的心境正视人世间的磨难与沧桑。
正因为如此,许多作家、学者都大力推荐青少年阅读《红楼梦》。在讨论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整本书阅读”的入选书目时,尽管有人提出种种疑问,但是编者们还是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编入必修教材,这是语文教材的重大突破,也是《红楼梦》的魅力与魔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