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故事

一封来自日本的信件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翻开《红楼梦》,全书第一回便笔走中秋,由此拉开了红楼巨篇的大幕。

1993年的中秋节,在平湖这座小城,也同样迎来了一次意义非凡的“开篇”。

那一年的中秋节是9月30日,恰与国庆节相连。节日前夕,当人们都在为假期即将到来而感到高兴时,时任平湖红学会会长王正康却焦急万分。“到了吗?”“还要等多长时间?”一通又一通电话,一遍又一遍询问,他在等待什么?

当一封来自日本的信,跨山越海,终于到达平湖这座江南小城,来到王正康手中时,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捧着书信,他百感交集,热泪盈眶。薄薄一页书信,承载的却是平湖与《红楼梦》的深厚渊源。从成立红楼梦学会那一天起,王正康一直在等待它的到来。

彼时,《红楼梦》从平湖乍浦出海的观点经过多方考证,已经得到了国内红学界的普遍认可。这个观点是日本著名红学家伊藤漱平最早发现并提出的。1793年11月(清乾隆五十八年冬),长崎村上家文书记载这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王开泰的“寅贰号”南京商船自中国乍浦起航,十二月九日驶达长崎,所载货物包括七十六种图书,其中有《红楼梦》九部十八套,这是《红楼梦》从平湖乍浦走出国门,传播于世界的最早记录。

在红楼出海200周年之际,伊藤漱平特地将长崎村上家族保存的名为“差出账”的古文书复印件,寄至乍浦港的所在地平湖。这份复印件,意义非凡,对平湖红楼梦学会来说,更是别有深意。

1993年10月1日,“纪念《红楼梦》从乍浦走向世界200周年活动”在平湖隆重举行,国学大师王利器、著名红学家蒋和、蔡义江、吕启祥、孙逊、张庆善等齐聚平湖,《红楼梦学刊》编委、各地方红学会代表也来了。因有伊藤漱平寄来的古文书复印件作为文献证据,这次研讨活动上,《红楼梦》最早从乍浦走向世界的事实得到权威确认。大家分享着属于平湖的喜悦,羡慕平湖红学的根基之深厚。这份喜悦,是平湖红学会的独有优势,也激励着平湖红学研究不断走深出新。

1793年,“寅贰号”载梦而去,东渡长崎。200年后,一纸书信载誉而归,又遇平湖。这两百年里,《红楼梦》在日本文学界声誉极高,被称为中国版的《源氏物语》。“能与日月争光的第一部好小说”“开天辟地、万古不磨者”等赞美之声更是不绝于耳,甚至还被学校当作学习汉语的教材使用。也正因为民间大众的努力传播,《红楼梦》扬波出海,掀起别样的“红学热”,更多人对中华文化心生认同和支持。

为了更好地纪念红楼出海这一里程碑事件,1992年,由当时的中国红学会主席冯其庸先生亲自敲定,在清代乍浦的出海码头——乍浦灯光山南坡之牛角尖,建造海红亭。1993年10月2日,海红亭落成仪式举行。“海红亭”北靠青山,面向大海,双顶六角,雄伟壮观。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碑名,冯其庸先生题写亭名和亭前楹联,联曰:“梦从此处飞去,渡碧海青天,散落大千世界;石自那边袖来,幻痴儿騃女,真情万劫不磨”。亭后楹联由著名作家及红学家端木蕻良撰写,曰“绛雪融融青埂流芳别乍浦,炉烟袅袅红楼寻梦到长崎”。如今“海红亭”整体提升工程已毕,成为江南颇具特色的红学景观,也是平湖红学会的标志性实体平台。

2023-11-17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404054.html 1 3 一封来自日本的信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