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故事

红楼“校园剧场”很精彩

红楼寻梦35载,从平湖成立地方红学会到现在的35年间,全国先后又出现了多个县级地方性红学会,但从成就来看,平湖红学会无疑是佼佼者,始终焕发着无限的生命力。

其生生不息的源泉在哪里?王正康给出了他的答案:“平湖红学会最大的特色,就是将红学研究引进学校,培养红学研究的接班人。”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品,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来说,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引导青少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30年前,《红楼梦》从平湖乍浦扬帆起航,带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晚清时期,平湖新仓诗人黄金台著《读〈红楼梦〉图记》,使平湖人在红学研究上的时间向前推进了近两个世纪,骈文华丽传江南;35年前,一群平湖“红学迷”大胆创新,成立全国首个县级红学会,开启寻梦之旅;18年前,平湖红学馆逐浪而行,载着平湖儿女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渴求,驶出了红学研究的新航道。

2005年,平湖红学会与平湖中学合作,经过两年的筹备,创立了平湖红学馆,这既是国内第一个由红学团体建立的红学馆,也是全国第一家坐落在中学的红学馆,馆内收藏了平湖红学会的研究资料及宣传图册。自此,平湖在红学这片“汪洋”中拥有了一艘独属于自己的“船”。

“平湖通四海,红学耀千秋。”平湖红学会的一名名成员成为了“扬帆者”,金中就是其中之一,他既是现任平湖红学会会长,也是平湖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依托平湖红学馆,他领衔开发开设了《走进红楼世界》校本选修课程,该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网络推荐课程,同时学校还成立了学生红楼社团,形成了“红学馆—选修课程—学生社团”三位一体的红楼课程结构。

在金中的影响与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捧起了《红楼梦》。他们自己研读,与学生共读,深深体会经典的力量。《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也率先在平湖高中推广,用传统经典文化浸润青少年的心灵,由此更好地唤醒青年一代文化传承的自觉。

35年来,红学会会长换了一任又一任,红学观念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碰撞,但在平湖,红学文化普及与传播青春接力,生生不息。将红学融入课程只是红楼普及教育的一部分,有了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们不但对《红楼梦》产生了兴趣,还利用课余时间自导自演“校园剧场”,倾心于属于他们的红学研究。学校则用心搭建平台,让学生们的这些“研究”在一年一度的校园“红楼节”上精彩亮相,收获高光时刻。形式多种多样,有红楼故事表演、我看红楼人物、红楼专题微辩论等等。

今年8月,一则短视频成功“火出圈”,视频里几位来自平湖中学的“小戏骨”挽起秀发、身着汉服,摇身一变成了《红楼梦》里的角色,通过情景剧的形式,演绎《红楼梦》中“海棠结社”的故事,让人直呼“后生可畏”。

学生们的参与让《红楼梦》这本“文学昆仑”焕发出青春与活力,也让平湖红学会乃至整个红学界都看到了红学发展的无限可能。大家无比期待,在不远的将来,眼前这批对《红楼梦》颇有兴趣的学生,能够回到这里,接过“接力棒”,更好地推动经典走向大众,让这个年少的“梦”,飞得更久更远。

三十五,正青春。《红楼梦》这部千古奇书,在平湖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千年之绝唱、万世之离骚的魅力,让平湖众多红学爱好者为之倾倒。35年匆匆而过,江南小城平湖,《红楼梦》研究渐成气候,高深的红学在这里早已走出“象牙塔”,走向大众,走向校园,走入课堂,成为滋养青少年气质的文化经典。但红楼寻梦,依旧风生水起遂浪高。

2023-11-17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404055.html 1 3 红楼“校园剧场”很精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