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2002年是我第一次接触世界杯。那时的我十五六岁,青春的荷尔蒙正无处安放,能恣意挥洒汗水与激情的足球便成了初中的少年们最热衷的运动。而那一年,中国队首次征战世界杯,那是一次所有人都不愿意错过的盛会,我也一样。
当时的网络还不发达,消息传播全靠不多的几个电视频道与订阅的报纸。我更喜欢报纸,世界杯开赛前,上面已经是铺天盖地的关于世界杯的报道。我狂热到什么地步呢?我非常认真地把报纸上的比赛赛程一字不落地摘抄到了我的笔记本上,包括比赛对阵的双方、比赛时间和场地。我还专门画了积分表,上面关于比赛积分、进球数、丢球数、净胜球数的栏目一应俱全。虽然我不能把所有比赛都看完整,但重要的比赛我都没有落下。比如中国队的三场比赛。
中国队的分组并不理想,但有人却觉得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除了巴西之外的另外两支球队看起来似乎并没有那么强——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对这两支球队不了解。正是由于这种不了解,导致了在世界杯开赛之前,就已经有人为中国队“规划”好了“出线之路”。
“出线之路”是这样的:击败哥斯达黎加,战平土耳其,小负巴西。如此,积分便来到了4分,凭借着净胜球的优势(中国队需要在哥斯达黎加身上尽量多揽净胜球),成功从小组出线,晋级淘汰赛!还有一种更加让人兴奋的“晋级之路”:逼平巴西,战胜土耳其与哥斯达黎加,这样甚至有可能以小组第一的身份出线!
报纸上也有类似的预测,也让我觉得这完全是有可能发生在世界杯上的一幕,甚至我已经为庆祝这一幕的发生做好了准备。
“你们觉得这届世界杯中国队能打成怎样,有机会出线吗?”我们的班主任也是个球迷,课余时间他经常同我们讨论足球。
“肯定能够出线!”“只要能赢两场就没问题!”“看好中国队!”……我们一个个手舞足蹈,似乎中国队真的已经出线了。
“啧啧,你们要求太高了,我只想要中国队能够在世界杯赛场上进个球就心满意足了。”班主任跟我们说。
我们对他如此“卑微”的心愿嗤之以鼻。
当中国队踢完三场比赛,0比2负于哥斯达黎加,0比3负于土耳其,0比4负于巴西,以失9球进0球一战未胜的战绩结束了这唯一的一次世界杯之旅,我感到错愕不已。这样的结局跟预测的完全不一样,甚至我的世界杯热情在此刻戛然而止,以至于已经画好的淘汰赛对阵图都没有填写完整。唯一能够安慰我的,是巴西拿到了那届世界杯的冠军,土耳其则是季军。
有足球专家已经开始在为中国队的大败分析原因,他们讲的战术我一知半解。但班主任的话却让我们如梦初醒。
是我们错判了对手吗?不,是我们错判了自己。我们打进了世界杯,让我们产生了一种“天下无敌”的错觉,却忘了,我们在所有参赛球队中是被划分在“第四档”的。
学习是如此,人生亦是如此,抛开那些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幻想,踏踏实实干才是真。生活有许许多多的挑战,谁也不能保证每一场“比赛”都能取得胜利,但世界杯告诉我们:足球是圆的,滚动起来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终点在哪里。如果能够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找准定位、笃定信念,也终将迎来一场属于自己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