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爱斌
一个人来到这个人类社会,就会涉及到为人处事,简单地说就是怎样做人?怎样处理事情?其中的学问大得很,特别是在讲究人情世故的中国,更是大有学问,因为中国人传递信息喜欢转弯抹角。关于做事,一般的人做对了事,就会高兴一阵子,然后便忘记了。但倘若做错了事,麻烦就大了,小者得罪人,闹得不开心,与人结怨;大者触犯法律法规,受牢狱之灾;更大者一失足成千古恨,失了江山,丢了性命。对于犯过错的人,有的人会“吃一堑、长一智”,会常常反省自己,不断改正错误,而有的人则会一错再错,苦头越吃越大,甚至被自己逼入绝境。正因如此,有些痛定思痛的人会想尽办法,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器物摆设来提醒自己。宥坐之器,就是古人发明的一种座右之器。
宥坐之器,是放在座位右边的一种器具,起到用来警戒或告诫自己的作用,犹如我们现在的座右铭,估计座右铭的出处也正是源于此。宥坐出自《荀子》中的一篇短文,意在以“宥坐之器”给人以警示,提醒人们要以道守身。宥坐之器在最先不知是谁发明的,但发明这个器具的人一定非常聪明睿智,或者这个人经历了诸多的磨难困苦,或者这人历经千难险阻而又东山再起。为了防止重蹈覆辙并惩前毖后,以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而发明了这个器具,用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从记载看,这个器具非常特别,空着的时候就倾斜,灌入一半的水就端正,灌满了水就又翻倒,而将水倾空了又开始倾斜。所以,圣人孔子由此大为感慨:“唉!哪有满了而不倒的呢。”
其实,圆满之“满”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追求的目标,所谓十全十美、功德圆满、金玉满堂、满载而归、心满意足、满腹经纶、大满贯等等。但满了以后怎么办?这是事物发展的关键。所以,有人问孔子保住满有什么方法?孔子就说:“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他的意思是说,聪明睿智,应用愚钝来持守它;功劳遍布天下,应以谦让来持守它;勇敢盖世,应用怯弱来持守它;富有天下,应用谦虚来持守它。这就是抑制了再加以抑制的方法。我们看到孔子的这个回答,就是以弱守强,以愚守智。由此就会联想到孔子的思想中有老子的道家思想,这就是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据典籍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从上述来看,应该是确有其事的,并且两位文化大家就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也说明中国文化其实是一脉相承的,老子的《道德经》就是一部总纲,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观、大局观。而孔子的《论语》思想就是“人需”的现实处事思想,其单方面讲人道,排除了一切神力鬼怪,诚所谓“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老子的《道德经》在涉及“满”的危险时说:与其装得过满而溢出,不如及早停止灌注;器具捶打得过于尖锐,就不会长久地加以保持。纵然金玉满堂,没有谁能够将它守住;身居富贵而不可一世,必然是在自取灾祸。只有功成名就抽身而退,才符合天道。历来是谦受益,满招损,事物物极必反。因此对于“满”,我们要有敬畏之心,要知足常乐。而不应欲望太甚,有了温饱,想着富有,有了富有,想着名誉,有了名誉,想着地位,有了地位,想着成仙,到头来黄粱一梦,被坚硬的现实打回到原点。所以对于“满”,我们要有自然而然、循序渐进的心态。太用力的人生,终将是一场灾难,别太用力,顺其自然、适可而止,懂得放弃,懂得看淡。人生切忌完满,缺憾也是一种美,优雅的生活,恬淡的人生,是阅尽世事后的坦然,是饱经风霜后的豁达,千帆竞发,唯我逍遥。
宥坐之器灌入一半的水就显得端正。这是在告诫人们,无论为人处事最好是要守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调和折中、阴阳平衡、引力离力相……天上满月人间月半,月满而亏,人满易骄。平衡就能端正,水平似镜、方正持重。人的心理也是以力学规律而变化的,万物有引力,万物有离力,引力胜过离力,则物存,离力胜过引力,则物毁。人事变迁,千变万化,循环无端,发展到了极点,则收敛。收敛到了极点又能发展,此为盈虚消长,犹如春夏秋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张一弛。
宥坐之器在于平衡,在于端正。天得一以清,星辰顺序,利而不害,风调雨顺,万物茂盛,生机勃勃;地得一以宁,承载万物,山川秀丽,江河东流;人类平衡,社会稳固,安居乐业,百业兴旺;人生平衡,百脉畅通,身体健康,心旷神怡,颐养天年。
宥坐之器在于知弯腰,在于能低头。要使人生旅途一帆风顺就要低调,低调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姿态。低调是不骄不躁,不亢不卑,谦虚谨慎。一个空杯子才能装水,一个人谦虚才能有所收获。所以,在《易经》的卦象中只有谦卦才是吉祥的。也正因如此,“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