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语丝

生命过客

□ 陆爱斌

有不生不化者,有有生有化者。

“不生不化者”,亦即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自然而然地变化运转,生息盈亏。“有生有化者”,亦即物。生有四化,性本无二,卵以想生、胎因情有、湿与合感、变化而生。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偶然。

有形之物诞生、消亡,其暂行于世而终归虚无。人生亦如此,婴儿、少壮、老耄直至死亡,生命本非吾有,生死不过往来。所谓“万物自天成,盗者本无心,光阴若逆旅,生死不及情”,生命不过是过客而已。人的一生中出现的一切,都无法拥有,只能经历。深知这一点的人,就会懂得:无所谓失去,而只是经过而已;亦无所谓失败,而只是经验而已。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有。用一颗浏览的心,去看待人的一生,一切的得失,隐显,全是风景与风情。

有一首歌,叫做《潇洒走一回》。写道: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恩恩怨怨,生死白头,几人能看透……既然是生命过客,为什么还看不透呢?因为有差异和有欲望。就人性的本质而言,人都是喜生恶死。那个拔一毛而不与天下的杨朱,就说得很明白:万物的差异在于生命的过程,万物的共同点则在于死亡的终点。活着的时候分富人和穷人、长寿与短命、困厄和显达、贤明和愚昧、尊贵和卑贱,这就是差异。死了以后都要腐朽,消亡,这就是相同。但这一切都不是自己做得了主的,一切有生命的事物终将返回到没有形体的状态,一切有形的事物终将返回到没有形体的状态。人的精神是天所具有的,骨骸是地所具有的,精神离开形体,各自回归其本原,所以,称之为鬼。鬼,就是归,意思为回归到本原之地,骨骸属于地,返回物质本原。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欲望虽然是生命的重要部分,但欲望得不到满足,或者满足以后还有更大的欲望,那就危险了。有了欲望就不能没有追求,一味追求而没有限度,就会起争斗。有争斗就会混乱,有混乱就会陷于困境。

生命虽为过客,但常人终是看不透。那是弃天理而存人欲的结果。存天理就是遵循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欲就是过度的私欲。人饿了要吃饭是天理,追求山珍海味就是人欲;爱财是天理,利欲熏心、不择手段就是人欲。人有先天不足,指甲和牙齿不足以用来守护自身,肌内和皮肤不足以用来抵御外侵,奔跑疾走不足以趋利避害,更没有皮毛羽翼抗击酷暑严寒。但天道给予人类以智慧。有时智慧也会用错地方,总想吃得比别人好,穿得比别人漂亮,住得比别人舒服,官做得比别人大,地位比别人高。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处处为自己着想,时时为自己打算。殊不知,人求三餐,夜求一床。再多的财富也带不走,再高的地位也有落幕的时候。

生命过客,如何让自己过得有意义,当然,更是我们思考和追求的。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死而不亡者寿。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都在强调生命的价值和延续。我们都知道,树木有蔓延的细根,有直立的主根。柢,是树木所建立生命的根本。蔓延的细根,是树木所以保持生命的条件。德,是人所以建立生命的根本,禄,是人所以保持生命的条件。如果人的生命建立在事物自然的法则之上,他的爵禄就保持长久,所以说“深其根”,实践着人生之道的人,他的生命就会一天天增长,所以说“固其柢”,就能生长,根本深远,就可以存活长久。

生命的意义,在于知足,知足者常乐。名声与生命哪个更重要?生命与财富哪一个更贵重?得到名利和失去名利哪个更有害?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到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就可以长久安定。

生命的意义,在于给予。老子《道德经》在最后一章特别强调: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就是说:圣人无所积藏,施利与别人,自己却更富有;给予别人,自己却更丰富。因此,天之道,有利于物而无所损害;人之道,有所作为而无所争夺。

人类,生生不息;人类,薪火相传。生命过客就是限制欲望的刹车片,人类延续就是给予,传承。

2021-05-25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120673.html 1 3 生命过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