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鸿儒
凌晨一点,房间里安静得能够听到钟表秒针哒哒的声音。外面是寂静的夜,漆黑一片,店铺牌匾的灯光和路灯都早已熄灭了。我独自坐在台灯前,台灯柔和的光晕在纸上晕染出一圈圈黄色的暖意。试卷上的导数答题,把我逼得毫无头绪。参考答案上,复杂繁琐的推导和一些跳跃式的省略,让我焦头烂额。我的笔尖在几个公式间来回画圈,直到它们再也看不清楚。我摸出手机,把题目拍了下来,传给了豆包。
我看着对话框里“正在搜索“的提示,不一会儿,一行一行的字逐渐浮现出来。它先把复合函数拆开,又标记出不同地方的衔接点,最后用洛必达法则推导出最终的结果。我一步一步仔细地看着,可还是有地方看不懂,便不断地向它追问。追问到第三遍时,它把隐零点到整体代换的步骤拆解得更加详细。眼皮困得直打架时,我点开朗读键,平稳的男声把数学语言念成深夜的广播。我闭眼靠在椅背上,声音流进耳朵,不像老师平时上课时那样急吼吼的。这缓缓的讲解,是一堂深夜人机在线的网课,我的思路在黑暗里渐渐清晰。
这成了高三冲刺期的常态。很多题目如果当夜不能解决,第二天又会有更多的疑难袭来,根本顾不上全部解决。当同桌抱怨家教老师价钱又贵、时间又难约时,当我在深夜里很难找到合适的人询问解答时,书边的手机可以一直亮着:人工智能豆包没有作息时间表。
高考结束后,我取得了优异成绩,于是做起了家教,这份陪伴依然是我的得力助手与救命稻草。给初中生讲滑轮组时,一道拓展题突然让我卡壳。学生用笔尖戳着草稿纸,在纸面上戳出一个又一个尖尖的痕迹。我清清嗓子:“题目有陷阱,老师需要验算。”转身在手机屏幕上输入题目,豆包瞬间弹出两种解法。我选择了其中更简便的一种,从杠杆原理到能量守恒,最后用“拔河省力不省功”点透本质。快速扫完后,我转身在黑板上画受力图,开始细致的讲解。学生伴随着“哦”的长音,笔尖刷刷动起来。
后来每次备课时,我都会先和豆包“过招”。它整理的易错点成了我的教纲,补充的跨学科案例变成了课堂上的额外加餐,让课堂不断丰富,也更吸引学生的兴趣。由于我刚高中毕业,很多知识暂时解答不了,尤其是涉及大学里更高深的内容。可如果学生探究起原理,我又不能置之不理。给高中生讲化学时,化学的很多基础知识又多又杂,我一时间没办法全部记住,其中不少内容高中时也没接触过。这时我又打开了豆包。它是我忠实的解题伙伴,在它的帮助下,我掌握了更多化学基础知识和原理,也对更深奥的内容有所涉足,这让我讲高中知识时更加得心应手——不仅能让学生把题目做对,更能让他们把原理理解得更透彻、细节掌握得更完善。
大学时,我到师范院校的微格教室试讲,备课本旁总亮着豆包的界面。它会给出完整的教案,我只需添进血肉;它教我拆分问题,把一条条定律拆解成易懂的小块;它给我的小组讨论新颖建议,让课堂讨论不再冷场,学生也能积极主动发言。上周到学校试讲,讲到连通器原理时,一个同学突然提问:“三峡大坝的船闸是不是超大连通器?”满堂哄笑中,我抓起实验器材:“走,去实验室搭个迷你三峡!”当孩子们围上来时,眼底亮着光。可我知道,这套操作步骤和方法,早已是我备课时在豆包上学会的。
如今,每次打开豆包,总会想起高三那个被导数困住的深夜。虽然不再需要它逐句讲解隐零点和整体代换,不再需要它用洛必达法则推算结果,但它在我的学习与教学中,依然占有重要位置。技术让我们腾出双手,去专注于更重要的事情,这,才是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