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佳敏
我的包里总装着两样东西:一本手写采访笔记本和一个藏在手机里、随时能打开的AI工具。前者记录着受访者的眼神与语气,后者则像个沉默的同行者,用它的方式帮我接住每一次采访中的细碎需求,也串联起我作为记者的日常。
第一次真切觉得AI像我身边的“伙伴”,是在接到人生中第一个独立人物采访任务时。受访者是一位深耕社区服务数十年的基层工作者,我对着空白的文档坐了半小时,手里的笔悬着,迟迟落不下去——既怕提问太浅,抓不住人物亮点,又怕问题太尖锐,让受访者感到不适,连最基础的采访提纲都只写了三行就卡住了。
情急之下,我打开AI思路扩展工具,输入“首次采访基层社区工作者,如何设计有温度的提问,缓解采访紧张”。屏幕上很快跳出一串建议:“从受访者近期处理的社区小事切入,拉近距离”“提前了解社区居民对他的评价,作为提问铺垫”“准备一两个轻松的生活话题,避免采访像‘查户口’”,还附带了几篇同类人物采访的范文链接。
我顺着链接读了两篇报道,学着里面“用故事引故事”的提问方式,重新梳理提纲,把“您做社区工作有什么心得”改成“听说上个月您帮独居老人解决了漏水问题,当时处理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后来采访时,当受访者笑着说起“老人非要留我在家吃饭”的细节,我知道,是AI帮我迈过了第一次独立采访的“不安坎”。
最近参加一次国外媒体来访平湖的活动,大巴上我身边坐着一位巴基斯坦记者,她手里攥着印有英文的采访行程单,几次想和我说话,却因英语口语和词汇量受限,只挤出几句简单的问候。我想起手机里的AI翻译软件,对她说:“我们可以用这个聊聊。”她眼睛一亮,在手机上打出了一串俄语,表示这次的采访方向是聚焦中国民间文化传承。一路上,我们靠着AI实时翻译,从各自国家的媒体工作日常,聊到巴基斯坦的传统手工艺,再到这次想采访的非遗传承人。她给我看手机里拍的家乡集市照片,我则跟她讲述中国乡村的文化振兴故事。临下车前,她特意让AI翻译出一句:“本来担心语言不通会孤单,没想到能和你聊得这么投缘。多亏了AI,让我认识了你这位朋友。”
就连家里的琐碎需求,它也能悄悄接住。爷爷患有慢性高血压,医生叮嘱要严格控制饮食、规律作息,可我对着食谱总不知该如何搭配——既怕营养不够,又怕食材影响血压。我试着用AI搜索“高血压患者一周饮食计划”,它不仅分早餐、午餐、晚餐列出了少油少盐的食谱,还标注了“芹菜炒木耳可辅助降血压”“晚餐避免吃红薯等易胀气食材”;考虑到爷爷久坐不动,还推荐了“每天15分钟太极云手”和“饭后慢走的注意事项”。“你这‘小助手’比你还细心,连我不爱吃的胡萝卜都换成了我喜欢的南瓜。”爷爷不禁感叹。
可这位“伙伴”也有让我困惑的时候。有次我用它搜索“高血压患者的运动建议”,发现给出的方案多偏向“健康老人”,很少提到“有膝关节问题的患者该如何调整”。我慢慢明白,这个“数字伙伴”的好,需要我带着思考去接纳。它帮我设计采访提纲,却需要我用受访者的真实故事去填充温度;它帮我跨越语言障碍,却需要我带着真诚去倾听对方的心声;它帮我规划饮食,却需要我根据爷爷的口味和身体状况调整细节。
这个藏在屏幕里的“伙伴”,从不会替我做决定,却总能在需要时递来一把钥匙,帮我打开新手采访的“不安门”、跨语言交流的“陌生门”、照顾家人的“焦虑门”。
我期待未来它能更懂人的“个性化需求”,也愿意带着初心与它同行。因为我渐渐明白,技术从来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承载着我们对“做好一件事”的期待——比如采访更有温度、沟通更顺畅、家人更健康。真正让生活有光、让工作有力量的,从来不是AI本身,而是善用技术、始终保持热爱与真诚的我们。当技术的便捷与人心的温暖相遇,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看似艰难的挑战,都会变成藏在时光里的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