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付良
针对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的问题,我市抢抓省域技能型社会建设专项激励机遇,深入探索“岗位+技能”融合模式,不断加大紧缺型技工培训工作力度,为推动高水平充分就业与高质量产业发展的良性互促提供了有力支撑。
就业是民生之本,产业是发展之基。产业发展拓宽就业容量,就业稳定提升产业活力,产业与就业双向驱动、良性互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然而,作为制造业大市、开放型经济强市,平湖技能人才依然稀缺。最新发布的2025年紧缺工种目录显示,全市技能人才缺口已覆盖60多个岗位,呈现覆盖面广、结构性突出的特点。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我们直面矛盾、精准把脉、对症下药,着力化解技能培训和产业需求的“堵点”“难点”。
创新需求响应机制,下好培训供给“先手棋”。技能人才“供需不匹配”,本质是劳动力技能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错位。破解这一矛盾,要探索“需求导向、精准赋能”新路径。今年我市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全域优化“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加速推动培训资源向产业园区和行业集聚区以及镇街、村社及企业下沉延伸,将教学过程深度融入生产一线,将就业服务前置贯穿培训全程,实现技能培训“围着产业转、跟着需求走”,有效打通技能提升与就业增收的“最后一公里”。
找准缺口精准发力,打好靶向赋能“组合拳”。今年我市聚焦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生活服务等领域,尤其是新兴产业人才紧缺领域,主动对接企业岗位缺口,采取“定制式、订单化”培训方式,全面开展分行业、分领域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着力为行业、企业定向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未来,各地要进一步建立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者培训需求双向摸排机制,精准匹配培训资源与服务供给,推进培训和就业的协同联动,让“人岗相适”从愿景落地为现实。
产教融合补齐短板,夯实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技能培训的深层价值,在于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当前,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攀升。着力解决技能培训和产业需求“两张皮”问题,需要以“学用结合”为导向,不断完善技能培育体系,加速培育符合行业标准的技术技能人才。去年以来,我市通过成立产才学院,持续探索政校企贯通培养的育才模式,促进企业培养用人、院校学生就业、职工技能提升实现互促共进。未来,要不断将“产教融合”“产才融合”引向深入,更好地将人才培养嵌入产业链条,缓解企业“技工荒”,拓宽劳动者就业的空间,形成“技能提升—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以技能培训为纽带,推动就业与产业“双向奔赴”,既是稳就业、保民生的务实之举,更是以技能为支点撬动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从“一工难求”到“精准输送”,平湖正以“技能”之力,不断推动就业与产业“双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