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人大视窗

“督”促均衡,使城乡差距持续缩小

2024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6年呈缩小态势,达1.53:1。这一数据令人振奋,而这项成果的取得更离不开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持续监督。

在广陈镇三红村,蜿蜒的河道倒映着白墙黛瓦,三两只白鹭掠过新筑的圩堤,这般恬静怡人的场景,让人很难联想到十年前这里还面临着“大雨大涝、小雨小涝”的窘境。三红村圩区的老农谈起如今的变化,总会指着那道白色的圩堤,眼角的皱纹里盛满笑意:“这‘长城’立起来后,再大的雨也淹不了咱的地了!”

坚固的圩堤如巨龙盘卧,守护着万顷良田。这一幕,是市人大十多年如一日监督圩区建设的生动缩影。翻开人大的履职记录,密密麻麻记载着履职足迹:各代表小组视察圩区项目、市人大常委会举行“农村圩区建设”专题询问会、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专题讨论我市农村圩区工程十年规划建设完成情况……不止广陈镇,新埭镇、独山港镇等各镇街道的乡村小路上,都留下了人大代表们坚实的脚印,推动着全市圩区建设不断向前。

“现在正值汛期,我们的工作也迎来了检验,可以明显看到圩区建成后,改变了一下雨就受淹的情况,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得到了切实保障。”回忆起履职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时任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农村工委主任的王建良感慨道。有一天,王建良前往新埭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听取意见,新埭镇牌楼村的村民向他反映,自己村一旦遇到降雨量大、排水不及时,农田就会受淹的情况,并为此感到深深的担忧。听到这样的心声后,市人大农业农村工委带着这份基层声音到市水利局调研视察,市水利局迅速开展规划布局,于今年启动牌楼村圩区建设,王建良也将这份好消息带回了村里。

“台风‘烟花’‘梅花’来袭时,持续强降雨让几个圩区的薄弱环节暴露无遗。”任伟良说,“圩区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要持续跟进监督,确保这项民生工程真正落地见效。”

基础设施的夯实,为美丽乡村建设铺就了深厚底色。“从最早的环境整治到城乡秀美再到城乡大融合,农村环境改善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课题。”任伟良说,早前全市成立了8个专班,牵头负责各个重点村环境整治提升,其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富国权牵头负责了独山港镇金沙村。

“要努力做好涉及群众的思想工作、力争群众支持配合”“提升方案要再深化、力争提升更见效”……当年,富国权率领市人大农业农村工委多次赴金沙村开展专题调研,现场踏看待提升的金沙村南俞家宅基自然村落及周边人居环境状况,认真听取镇村关于金沙村全域秀美整治提升改造实施方案的编制情况、所做工作和遇到困难问题等汇报。在人大的持续跟踪监督下,现在的金沙村,春有油菜花开,秋有稻浪翻滚,清凌凌的河水倒映着蓝天白云,农家小院的围墙边种满了蔷薇。“村里环境好了,游客就多了,我们的土鸡蛋、时令蔬菜在家门口就能卖个好价钱。”金沙村村民倪大伯说。

环境的蜕变,正悄然孕育着共富的果实,市人大始终与百姓的期盼同向而行。行走在平湖的乡间田野,处处都能感受到“千万工程”带来的精彩蝶变:共富大棚里,红艳艳的番茄挂满枝头,农户们正忙着采摘装箱;花卉电商产业园内,年轻的主播们对着镜头热情推介着当地培育的鲜切花,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共富码头建设如火如荼,即将为村集体带来可观的收入;航天神箭幼儿园里,孩子们清脆的歌声随着风儿飘荡;各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馆”飘出淡淡药香,中医正在为村民把脉问诊……无论是共富产业的蓬勃发展,还是教育医疗等民生福祉的持续改善,从这些蝶变中,我们能看到人大始终如一的为民初心和监督实效。

2025-06-26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59862.html 1 3 “督”促均衡,使城乡差距持续缩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