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陶佳敏
通讯员 纪亚千
【匠人名片】陈青华,平湖非遗(圆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一技之长】圆作技艺
【坚守故事】走进林埭镇陈青华工作室,檀香裹挟着刨花木屑的古朴气味扑面而来,54岁的陈青华正手持刻刀,专注地在木料上雕琢。木屑簌簌落在深蓝色围裙上,随着手腕翻转,一个精巧的莲花挂饰逐渐成型,这是她耗时三天打磨的作品,也是她与圆作技艺相伴二十载的缩影。
21世纪初,陈青华还在服装厂工作,每日与布料打交道的生活虽然安稳,却总让她觉得“心浮气躁”。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市非遗中心正招募圆作志愿者,因为父亲和哥哥都是木工,从小耳濡目染的她,对木头有着特殊的亲切感,于是第一时间就报了名。
“第一次磨锯齿就磨了一整晚,手都磨破了还是舍不得放下。”陈青华回忆自己第一次上课,用3个晚上制作了一把梳子,让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尝到了其中的乐趣。
而后的一段时间,她只要有空就去学圆作,并向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圆作技艺传承人姚祖观拜师,执着的她从非遗中心“追”到其工作室。32岁那一年,陈青华辞去工作,成为木工坊里的一名学徒,开始追寻新的梦想。此后,她开启了学徒生活,每天上午8点整准时出现在姚祖观面前,从零开始学选料、画线、锯料等工序。
为了记住复杂的步骤,她每晚回家后都会整理笔记,“竹针角度45度”“桶底弧度需与桶身误差要小于0.1毫米”“西瓜桶要用弯板”……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每一样工艺品的制作要点,字里行间还贴着自己画的示意图。
“木头有年轮,手艺有传承。刻的是木纹,磨的是人心。”陈青华说,其实圆作技艺中最难的当属做木桶时要确保桶底与桶体紧密嵌合,这项工序要求木片严丝合缝,稍有偏差就会漏水。为了练出手感,她每天在师傅家对着木料反复打磨,回家后又用废木料模拟练习,指尖常常被木刺划破,结出一层又一层老茧。
为了能全身心投入圆作技艺,2018年陈青华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也开启了圆作技艺的 “破圈” 之路。传统圆作以盆、桶等实用木器为主,但她意识到当工业制品替代手工,老手艺就得靠“颜值”和“故事”出圈。于是,她将目光投向年轻人,不断推出小猫造型木梳、镂空莲花挂饰、银杏车挂等新品,这些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物件,让古老的圆作技艺焕发出青春气息。
在创新器物的同时,陈青华也将传承的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人群。她带领周边妇女、低收入姐妹和残疾人志愿者学习圆作技能,利用空闲时间进行手工制作,再通过各种公益市集和网上销售来增加经济收入,从而实现抱团共富。至今,她的公益课堂已开展600余场,惠及2万余人次。
陈青华非常看重“传承”。如今,她已经是3所学校的非遗导师。走进校园,是她工作的一部分。为了让孩子们知道这背后的文化魅力,陈青华每节课都会先讲圆作历史,再让孩子们动手。“我想让他们知道,手里的木梳不是普通手工,而是千年文化的载体。” 陈青华说。在课堂上,孩子们握着自己打磨的木梳,眼中闪烁的好奇与欣喜,正是她最珍视的 “传承火种”。
从景乐步行街的 “梳子女王” 摊位,到年销百万的非遗品牌,陈青华用近20年时间完成的,不仅是技艺的蜕变,更是对 “传承” 二字的重新定义,让老手艺像树一样,根扎进传统的土壤,枝叶伸向新时代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