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语丝

在潮信里漫溯底色

□ 陇 耕

第三次坐在开演《钱塘浩歌》的剧场里,第三排居中的木椅刚承住我,就发出了熟悉的“吱呀”声。首演时我坐在第四排,为茅以升炸桥的独白攥紧衣角,二刷时妻子直夸演员演得好。彼时的舞台依然是相同的背景,直到人物登场,伴随着《只字不提》的旋律,低沉的嗓音裹着回忆漫上来,恍惚间把前两次观剧时的感动重新串起来——这场剧啊,让人忍不住一而再地沉进那声“浩歌”里。

这部话剧以建桥、炸桥、复桥的坎坷历程为主线,采用双时空交错的独特叙事手法,将1933年建桥时的艰难与1987年回望时的沧桑紧紧交织在一起。演出开场,1987年的那个场景映入眼帘,一位老人缓缓踱步于钱塘江大桥之上,他沧桑的背影瞬间将我的思绪拽回那个充满渴望与艰难的年代。舞台上,青年茅以升的意气风发与老年茅以升的沉稳沧桑交替出现,他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台词,都承载着岁月的厚重,诉说着这座桥背后深沉的历史与不朽的民族精神,我的心一下子被紧紧揪住,迫不及待地想要探寻这段尘封往事。

剧中的人物塑造堪称一绝,一众实力演员凭借精湛的演技,赋予了角色鲜活的生命力。其中,魏鹏老师饰演的曾养甫厅长,尤其令我难以忘怀。起初,我和剧中的茅以升一样,对曾养甫那些看似不择手段的行事风格满心质疑,觉得他太过功利。随着剧情如画卷般徐徐展开,我渐渐理解了他的无奈与坚持。当茅以升痛斥他“官商勾结”时,他那句掷地有声的“我只要大桥”,瞬间将他的权谋之术升华为救国之道,也让我不禁对他有了全新的认识。

剧中曾养甫言辞恳切的“一愁一急一忧”,感召茅以升加入了建桥大业。建大桥、过钱塘、铺铁轨,是老百姓的需要,也是战时的需要。为了建桥,他绞尽脑汁想办法。没有批文,他冒险以外国专家的名义申报,却坚决不让外国人插手设计,用自己的方式维护了民族的尊严;没有资金,他绞尽脑汁巧立观潮的“名目”,哪怕背负挪用公款的骂名也要推动工程;没有技术人才,他软硬兼施,把航运公司拉进利益共同体,还培训船工成为建桥主力。他的“一歉一愧一叹”,是不能守护大桥的惭愧,是等不到大桥建成之日的遗憾,是对一纸调令不容商榷的无奈,更是对这建桥之路何其艰难的长叹。这个被误解的实干家,始终在历史的缝隙中践行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勇。当他说出“承受委屈是咱们的使命”时,我更能体会到,真正的英雄主义,有时就隐匿在不被理解的阴影里。

舞台之上,转台缓缓旋转,恰似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推动着剧情的发展。那些充满张力的情节和细节,一次次猛烈地撞击着我的心灵。看到建桥时的重重困难,从茅以升面临的无文书、无资金、无团队的“三无困境”,到桥工和商人们的反对,我仿佛身临其境,切身感受到他们的无奈与无助;而全城百姓的托举、四位工人下沉箱牺牲以及负责人亲自下水的场景,又让我深深体会到民族的坚韧与团结。最让我激动的,是从桥成车通之时;最让我揪心的,是桥成后短短89天就被迫炸毁的无奈。当茅以升按下炸桥按钮的那一刻,大桥在火光中坍塌,我的心也跟着揪成一团,那是无奈的抉择,更是爱国精神的悲壮体现,“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嘛。”这句台词如雷贯耳,让我深刻理解了在那个特殊时期,爱国的复杂与深沉。

舞台呈现同样令人赞叹不已。旋转台的巧妙运用,配合大屏的人物动态肖像和恰到好处的独白。剧中对普通市民角色的刻画,虽着墨不多,但在一些细微之处,通过他们的情感冲突与思想变化,展现出普通人在国家危机面前凝聚起的强大力量。比如四位工人下沉箱那段戏,台口纱幕投影与高平台演员的前后呼应,不仅增强了视觉冲击力,更让我感受到每一个为大桥付出的人身上平凡又伟大的力量。

《钱塘浩歌》不只是一部话剧,它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是对民族精神的崇高礼赞。它让我真切体会到“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背后的艰辛与荣耀,也让课本里“桥梁专家”茅以升的形象变得立体而丰满。在“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秋”的旋律中,茅以升与曾养甫为桥而聚,也为桥而散。歌词“清风过肩,犹似故人在眼前”恰似对先辈的隔空回应,让我在观剧时,内心的情绪随着旋律和剧情不断起伏,或激动、或感慨、或沉思……

三刷《钱塘浩歌》,终于懂了这“潮信”从不只是江涛的涨落——它是茅以升按炸桥按钮时的泪光;是曾养甫“我只要大桥”的嘶哑;是千万人俯身筑桥的剪影。关于剧情的底色,也在三次观剧的重叠记忆中渐渐清晰——它是造桥时“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勇,是炸桥时“爱国不分成败”的悲壮,是复桥时“不复原桥不丈夫”的执着。这些藏在潮声里的精神,像大桥钢梁般挺直脊梁,在岁月中永远回荡着属于中国人的浩歌。

2025-05-07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48061.html 1 3 在潮信里漫溯底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