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茹彤
我有一盒子的笔芯,空的。
每次收拾抽屉,总能看到一个现在看来有些幼稚的糖果色收纳盒,盒子里面整齐排列着一支支用完的笔芯。这些笔芯长短不一,有的尚带着些许墨渍,在透明塑料管壁上留下黑色的残痕;有的则早已干涸殆尽,只在笔尖处凝着一小团黑色的硬块;还有的已经因为年份久远,开始微微泛黄。
起初我并非刻意收集。用完一支笔芯,随手丢进盒子,仅此而已。后来竟渐渐成了习惯,以至于看着层层叠放的笔芯,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乐趣。于是,每当一支笔写到尽头,我便小心翼翼地拔出,对着光看那残余的墨量,然后郑重其事地放入专门的收纳盒中。这个习惯也从学生时代延续到了上班工作,当朋友看到时,总是会疑惑地问我:“收这些破烂干什么?”
他们不明白,这里的每一支笔芯都承载着一段珍贵的时光。这支笔芯写完了期末考试的试卷,那支笔芯抄录了整本数学错题本,这支笔芯记录了我初次尝试写小说的稚嫩文字,那支笔书写了开始工作后的第一条新闻线索……看着它们,那些日子便一一浮现在眼前。窗外梧桐树的影子在课桌上摇晃,晚自习时偶尔传来的窃窃私语,还有第一次工作交流时的拘谨羞涩,好似全都压缩在这小小的塑料管中。
抽屉里的笔芯越来越多。人们总说青春易逝,如白驹过隙,而我却用这种方式,将时光的碎片一一收藏。有时我会把它们倒出来,一支支摆开,像是欣赏一幅幅故事丰富的画卷,而我是唯一能讲解这些故事的人。可以说,这些空笔芯见证了我的困顿与挣扎,也见证了我的成长与欢欣。
积累空笔芯最多的,便是高三——一个充满汗水的时期。那个时候每天一睁眼就是拿起笔开始刷题,教室里总是充斥着书写的刷刷声,大家都在努力为未来而奋斗。在最沉浸的时候,哪怕是没有外壳的笔芯,也被用得干干净净,但在它们身上,或多或少留下了当年思考时咬下的齿印。所以,我总能在这一堆空笔芯中,找到高三时候的我。
我想,这些“破烂”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我情感的寄托。它们虽然微小,但却是现在的我给未来的我藏下的一个惊喜。我不该把它们藏在盒中,应该拿出来,让它们的存在更有意义。于是看着越来越多的笔芯,我不禁动了“改造”它们的念头。
在一个闲暇的午后,与朋友相约,一边热聊这些空笔芯的由来,一边像围栏一样一支叠一支地粘合起来,做起了笔筒。长短不一的空笔芯,为这个笔筒增添了些许设计感。当看着制作完成后的空笔芯笔筒被插入新的、多彩的水笔时,旧物焕新,它们仿佛被重新注入了生命力,朋友也不禁感叹:“还挺好看,挺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