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陶佳敏
通讯员 李 骏
本报讯 昨天上午,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骨伤科诊室里,艾香悠悠,副主任医师黄树豪在问诊区、操作间与工具房里来回穿梭,忙碌不停。“别害怕,眼睛一闭一睁,半分钟就好啦。”他一边用诙谐的语言舒缓病人的紧张情绪,一边熟练地在病人穴位上扎针,动作行云流水。
扎根基层三十余载,黄树豪凭借一枚银针、一株艾草,每年帮助近万名患者摆脱病痛。“祖辈的行医之路,是照亮我一生的灯塔。”谈及从医的初衷,他目光坚定。
黄树豪出身医学世家,曾祖父与祖父都是乡村医生,父亲也在药房工作。童年时的他,总是跟在祖父身后,记忆里镌刻下这样的画面:简陋的卫生室里,祖父炮制草药,用银针为村民缓解痛苦;深夜急促的敲门声里,祖父常被唤醒出门急诊;遇到经济困难的患者时,祖父大度地摆摆手免去费用……“患者那一声声真挚的感谢,让我觉得祖父的白大褂仿佛会发光。”黄树豪回忆道。这份跨越四代人的医者情怀,在他心中埋下了行医的种子。
1992年,黄树豪从嘉兴卫生学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选择回乡行医。然而,在实践中,他遇到了许多难题:辨证、取穴、进针,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学针灸没有捷径,更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黄树豪深知其中的艰辛。为了深入了解穴位与经脉,他对着穴位图反复练习扎针,有时还会拿自己练手,他从四肢穴位入手,一点点熟悉每个穴位施针的角度、深度、力道与针感。
日复一日的练习与摸索,让黄树豪的针灸技术日益精湛。如今的他,不仅能精准找到穴位,施针手法也稳健娴熟,力道和深度拿捏得恰到好处。随着经验的积累与技术的提升,他的名声也逐渐传开,每天前来问诊的患者络绎不绝,72岁的王阿婆就是其中一位。王阿婆被腰痛折磨了三年,严重时甚至无法行走,黄树豪采用九针温灸配合拔罐治疗,首次治疗便缓解了她的症状。
黄树豪的仁心不仅体现在高超的医术上,更体现在他细致入微的服务中。比如接诊时,他善于提供“情绪价值”,用温暖的话语安抚患者;日常生活中,他会24小时保持手机畅通,随时回答病人的问题。即使是去菜市场买菜,碰到相熟的患者,他也会关切地询问病情。
黄树豪既是医生,也是老师。中医师承是传统医学传承发展的关键方式。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骨伤学科带头人,他积极带动本院医生和乡村医生提升医术,在诊室专门设置“跟诊观察区”,让年轻医生直观学习辨证施治,提升技能。
“有时候苦思冥想很久的问题,老师一点拨就恍然大悟了。”跟随黄树豪学习的年轻医生山盟表示,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悟性与经验缺一不可,若没有前辈的言传身教,单靠自己摸索,困难重重。在黄树豪的悉心指导下,年轻一代中医正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