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120急救,就不能不提到救护车和驾驶员。这一场场无声却激烈的竞赛中,承载生命希望的急救车和驾驶这些车辆的驾驶员们,无疑是这场战斗中最坚实的后盾。从他们身上也能看到我市急救事业变迁的深刻痕迹。
今年44岁的邵益明是市中医院急救站点的一名120急救驾驶员,也是我市24名120急救车驾驶员之一。从业18年来,24小时时刻待命,一天3个循环,平均每月近90趟的生死救援……从简陋的移动担架进化为搭载5G技术的“路上ICU”,邵益明经历了无数次生死救援,也亲历了急救车从简陋改装车到高科技智能设备的演变。
回忆起自己开过的第一辆救护车,“简陋”是留给邵益明最深的印象。那是一辆由11座“金杯”牌小客车改装而来的救护车——后座全部拆除,车厢中间则安置了一台担架,靠窗改装了两个小座位,角落里还有药箱和氧气瓶。尽管装备简单,但在当年,它却肩负起了运送病人的重要职责。那时,急救车驾驶员还没有急救同伴,每一次出车都是一场单枪匹马的生死时速,唯有那辆“老伙计”与他相伴。
时光穿越回2008年的一个夜晚,邵益明接到指令,开着这款“老式”急救车赶往新埭一处工地。“当时没有导航,找地方全靠经验。”邵益明回忆,到达工地时天色已晚,求助人却联系不上。本着负责的态度,他借来手电和垫脚的垃圾桶,逐一攀上紧闭的门,从上方的老式气窗往里探视,最终找到了倒在血泊中、已昏迷的求助人。打破窗玻璃后,他才将伤者转运到急救车上。
“如今120救护车不只是转运工具,可以说是一个小型移动急救室。”说起救护车的变化,邵益明有点“忆苦思甜”的感慨。随机拉开一辆救护车的门,三组不同功能的担架、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十二导联心电图机……介绍这些急救设备,邵益明如数家珍。“这些都是标准配备,有些车辆上还配有自动心肺复苏按压仪,这些才是急救路上的满满安全感。”邵益明。
何为“患者未到,信息先至”?邵益明复盘了近期一场救治交通事故伤者的救援过程。当患者被抬上救护车的那一刻,随车医生一边迅速为患者进行初步的生命体征检查和伤口紧急处理,一边通过车载通信系统向医院急诊科传输病人相关信息。时值晚高峰,在车载导航系统指挥下,邵益明巧妙避开拥堵路段。
医院这边,应急创伤中心迅速响应,麻醉师检查麻醉设备,手术室护士有条不紊地准备手术器械,外科医生严阵以待,研讨可能面临的手术方案。当救护车的鸣笛声渐近,担架车迅速推到车门旁。车门打开,患者被平稳而快速地转移到担架车上,医护人员一路小跑,全程绿色通道,以最快的速度将患者送进手术室。
快和稳是对急救车驾驶员的基本要求,然而在急救体系的迭代升级中,他们的价值不止于此。他们不仅是车轮上的“闪电侠”,更成长为现场处置的“安全中枢”。“别急!”在去年年中的一次地下施工现场抢救中,邵益明一把拦住准备要到地下救人的年轻护士,他根据刺鼻气味判断存在有害气体中毒的风险,建议由消防员协助转移伤者。事实也验证他的判断,避免了一场二次伤亡。
这种预判力来源于十年淬炼。当4人急救小组成为标配,驾驶员开始承担起环境侦察兵的重任。从判断老旧房屋结构稳定性,到评估车祸现场车流风险、再到驱散围观急救的无关人士……他们的经验沉淀正在转化成急救密码。
“我们不是医护工作者,却一样在为挽救生命而奔跑,网上称我们为‘生命摆渡人’,这很贴切。”邵益明说,为患者打开一条生命通道,是他为之骄傲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