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车平均时间1分30秒,包括调度到驾驶员出车全流程;城区急救平均反应时间7分48秒,郊区急救平均反应时间10分08秒。这是2024年,平湖市急救站向人民群众交出的成绩单。
平湖市急救站副站长陈春妹,是一位有着10多年急救“履历”的老急救人,她深知这份成绩单背后的不易,也清楚记得每一次120响应提速背后的“进阶之路”。
我市的急救事业,可追溯到1997年。当年,依托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设立了“120”专线,开始承担全市的急救转运工作。“那时候接线工作由急诊室护士兼任,接单后急救车驾驶员单枪匹马前往转运病人。”陈春妹曾是急诊科护士,在她的回忆中,那时的120电话由急诊科护士兼职接听,没有专职接线员。
为满足城市急救所需,2011年,120急救有了独立机构的雏形,开始设置专门的接线员。2014年7月,经编办批准,我市开始筹备设置市级急救站;2015年1月,平湖市急救站正式挂牌运作。
平湖市急救站的成立,是我市急救史上的一件大事。成立之初,急救站仅有6名接线员、10辆救护车,当时应急联动工作响应时间为3到5分钟。自此,我市开启了院前急救统一调度指挥的新篇章。
如果说120是连接患者生命和希望的“桥梁”,那架起这座“桥梁”的重要支柱便是市急救指挥中心的调度员们。2011年从护士专业毕业的李宁是我市第一批招募的120接线员,她至今仍坚守在这个岗位上,见证并参与了无数次生死攸关的时刻。
第一次坐在接线员的位置上,李宁心中满是茫然和慌张。24小时接线的工作要求,不仅考验着她的体力,也考验着她的心理素质。“晚上上岗也要保持高度清醒。”李宁说,刚开始夜间一人在岗,为了不让自己打瞌睡,她们会一边在电话机前来回踱步,一边对着地图背平湖地名,补习基本功。走累了,坐回椅子上也会把背绷得直直的,不敢靠着椅背,生怕一松劲自己就会睡着。
后来,夜间接线扩容到2个人,时间就不那么难熬了——不停地聊天、互相抽背城市地名,接线员们通过这样的“互动”打发睡意。“那时我们几乎聊完了所有的话题,成为了最了解彼此的人。”李宁笑着说。
接线员岗位的辛苦不言而喻,而李宁一干就是十多年,问其原因,她回忆起多年前的一通电话。当时求助人从新埭来电,称刚刚从河里救上来一个溺水的孩子,急需120急救。李宁迅速派车的同时,主动通过电话指导现场施救。隔着电话,她根据对方的描述判断施救进展,“有反应了”“再按几下”“行了行了”……不知过了多久,电话那头突然传来周边人的欢呼声,紧接着孩童的哭声也随之响起。孩子脱险后,没人顾上电话这头的李宁,最后还是她确认现场危险解除后,主动挂断了电话。“挂断电话后,我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第一次通过连线指导救人的紧张和喜悦同时涌上心头。”李宁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一瞬。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这是李宁和许多急救人员的真实写照。在这深爱的岗位上,她们见证了急救力量的不断充实。2015年,急救车配置急救医生;2018年,我市首批随车担架员正式持证上岗;2021年又在嘉兴范围内率先配置了急救护士……从最初的单枪匹马,到现在急救车上四人班组与接线员紧密配合的“4+1”组合。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坚定信念,编织起了这座城市的生命之网,守护着每一位市民的安全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