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故事

从分头“跑”到高效“救”

院前急救的特点是“急”,抢救的核心是“救命”,关键在于时间,生死时速,与死神抢人。

在我市从事厨师工作的程师傅,是城市急救事业发展的直接受益人。2024年3月31日,他在工作地点突发疾病,正是通过120救治,挽回了生命。

那天上午10时40分许,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救点的当值急救医生许斌浩接到救援指令,事发点位于市区环北二路的一家餐馆内。6分钟内,急救车如离弦之箭般抵达现场。患者倒在后厨,已丧失神志、心跳呼吸停止。许斌浩回忆道:“我们到达后立即进行了抢救。摆正病人体位、心电监护仪、心脏胸外按压、现场心脏除颤、开放气道……10分钟内,急救团队4人分工明确,最终赢得了这场与死神的竞速。”

因为救治及时,程师傅入院治疗后很快就得以康复。“那是一次距离死亡很近的经历,如今还能为食客颠勺做饭,能与家人围桌吃饭,是一种幸运。”事后,程师傅感慨不已。重返厨房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炒几个拿手菜送到急救点,与大家一道分享“重生”的喜悦。这也是市急救站成立后,首个经省院前医疗急救质控中心审核认定的院前心肺复苏成功救治案例。

“对急救而言,时间都是按秒来算的,而复杂环境下施救,考验着每一位急救医生。”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华中杰这样描述院前急救的难点。他有着2年多的院前急救工作经验,目前正在从事急救人员岗前培训工作。在他看来,在急救现场,心态、配合等因素的重要性,不亚于对施救技能的考较。

如今,院前急救培训课程,不仅常态化开展,更是覆盖了护士、驾驶员、担架工、调度员等,除了理论课外,基于团队配合的实战演练课程也融入了每一次培训。“市急救站在杭州、金山急救中心指导下组建了院前急救师资团队,在与本地团队的思想碰撞下,我市院前急救岗前培训周期和内容不断优化,培训力度有了大幅度提升。”华中杰说。2021年以来,我市共培训各类急救人员1064人次,城市的大急救网络日趋完善。

十年急救变迁,其中种种不仅停留在急救参与者记忆中,如今“救”在身边是大众的深切感受。2021年11月,独山港镇、新埭镇2个急救点启用;2022年11月,钟埭街道、新仓镇2个急救点启用;2023年5月,“120”指挥管理调度信息系统升级,实现省、市、县指挥调度系统互联互通;2024年,继续深化院前急救综合集成改革,推动“上车即入院”……

“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市急救站党支部书记、急救站筹建经办人倪振飞纵观变化,发出如此感叹。而今平湖形成了“1+4+7”院前急救网络格局,即1个市急救站、4家网络医院和7个急救点。随着“120”救护车与专业急救人员进驻镇街道,急救体系的不断完善,城市急救半径不断缩短。“过去的分头跑,怎么也跑不过如今的就近‘救’。”倪振飞说,乡镇布点增加了,形成“15分钟急救圈”,就是为了病人早上车,为救治争取了时间,更大程度挽救每一个生命。

城市急救体系的发展,也获得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双向奔赴的场景时有上演。去年8月20日晚,一辆鸣笛闪灯的救护车途经市区八佰伴路口,距离医院急诊科仅一街之隔,前行通道却因红灯而被阻拦,见状,16秒内三辆私家车默契礼让,分别向左右两侧45度方向移动,为救护车让出生命通道,最终患者得以及时救治……教科书式的让行,收获点赞无数,“为生命让行”成为了城市共识。

“其实很多人还不知道120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不知道这条热线背后有着怎样的体系和团队,但我们依旧愿意做生命线上的螺丝钉。”李宁这样总结他们的工作。这份坚持,是因为“120”背后承载的是无数生命的托付与期盼。

未来,这抹穿梭于城市街巷的“急救蓝”,将持续为百姓的安康筑牢坚实防线,成为群众遇险时最安心的依靠。无论岁月如何流转,这份对生命的尊重与执着始终如一。他们是真正的生命摆渡人,用双手和心灵,为这座城市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

2025-02-27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32010.html 1 3 从分头“跑”到高效“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