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论苑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 市商务局 吴 炜

内外贸一体化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抓手,是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战略性发展方向,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其核心是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提高企业内外贸一体化经营能力,降低企业市场转换的制度成本,实现更高水平开放和更高质量发展。为更好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构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本文深入分析当前平湖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成效及存在问题,对更好推进平湖市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提出意见建议。

(一)基地+企业,内外贸主体同培育。立足于箱包、童车、服装等特色传统产业,持续做优做强产业链,打通供需两端,童车、箱包、服装三大传统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内外贸协同发展的格局。2022年以来,服装、箱包、童车、汽车零部件、电商五大基地先后获评浙江省内外贸一体化改革试点培育基地。2023年,服装、箱包专业市场被评为省级内外贸一体化高质量项目,箱包和童车两大基地获评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出口实绩企业总数936家,限上零售企业167家,具备开展内外贸一体化业务且出口规模达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231家,全市累计内外贸一体化领跑者企业16家。2023年全市实现出口353.5亿元,同比增长12.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25亿元,同比增长12.3%。

(二)标准+品牌,内外贸质量同提升。深入实施同线同标同质“三同”工程,推动内外销产品标准互认,全面开展企业对标达标行动,鼓励和引导企业对标国际、国内外先进标准,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全市获“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企业41家,16家企业31款产品入驻淘宝三同专区,新秀集团质量标准白皮书在宁波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宣传推广,并获评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企业。鼓励内外贸企业实施品牌兴贸战略,培育本土品牌,申创跨境出口品牌,提升产品辨识度、品牌知名度,全市共有自主品牌200多个,国家专利1304件,获评浙江省出口名牌9个、嘉兴出口名牌16个,新秀集团“NEWCOM”品牌、银座“Ginza Travel”先后获评浙江跨境电商出口知名品牌,“平湖童车”“平湖箱包”“平湖服装”“平湖羽绒”获评区域品牌。

(三)境外+境内,内外贸市场同拓展。支持企业拓展国内国际市场,今年以来,先后组织194家次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香港玩具展、德国科隆展、日本大阪展等境内外优质展会10余场,达成意向成交额超6000万美元。积极拓展内销市场,鼓励引导企业入驻沃尔玛、大润发等大型连锁卖场及商超,积极谋划开展“乐购东湖·燃情仲夏”、“平湖货全国卖”舟山站等促消费活动,搭建箱包、童车、服装、保温杯等传统产品展示平台。全力开辟直播电商“新蓝海”,依托抖音、京东平台,利用618、双十一等节点,鼓励引导“平湖制造”参与线上“年货节”、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等线上直播带货活动,帮助本地产品拓宽线上销售渠道,今年1—9月,全市累计实现网络零售额149.3亿元,同比增长13.5%。

(四)政策+服务,内外贸扶持同保障。以拓展增值化服务为抓手,全方位提升内外贸一体化营商环境,制订出台《平湖市贯彻浙江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承接落实方案》,进一步加大对内外贸一体化的扶持力度,鼓励内贸企业做大做强、拓展电子商务销售渠道,今年以来累计兑付各级商务促进资金近5000万元。强化金融支持保障力度,精准落实税收优惠、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依托内外贸企业应收账款、存货、仓单、订单、保单等业务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保护伞”作用,降低贸易风险,全市出口信保政府统保企业达384家,应投保企业覆盖面超90%。鼓励引导企业积极投保国内贸易险、海外投资险,如新秀集团通过率先投保国内贸易保险,销售额得到明显提升。

(一)内外需求不足问题普遍存在。当前外贸发展面临的外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一方面,世界经济低迷,多个国际组织预计,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低于历史平均水平,世界银行预计,全球贸易增速仅为疫情前10年平均增速的一半。另一方面,外部环境不佳,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升级,严重干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给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带来了干扰和障碍。从内部发展环境看,内需不振的问题也较为凸显。疫情以来,国人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发生了改变,收入预期下降、房地产市场低迷等因素都影响了居民的消费信心,国内市场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

(二)内外标准不同问题难以避免。内贸和外贸是两个标准体系下进行的经济活动,在质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疫等方面的差异是阻碍不少企业内外贸融合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内外贸企业总体可以达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同线同质”的要求,但是同标方面,国内和国际标准差异无法避免,如欧盟市场的CE认证、美国市场的UL认证等,对于长期深耕海外市场的企业,想要进入中国市场,其产品也要符合国内相关产业标准要求。此外,外贸部分产品是针对国外消费者研发生产的,与国内消费者偏好契合度不高,如果转内销可能需要从设计、外观大面积调整产品,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

(三)内外市场拓展能力有待提升。外贸企业并不熟悉国内的市场环境以及商贸模式,如果贸然转向国内市场,难免处于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面临着市场培育、人才招引等棘手难题。另一方面,内贸企业长期处于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的积极性也不高,即便响应号召,选择走出国门,也很可能会因为长期脱离国际市场而无法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面临着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客户渠道狭窄等窘况。同时,在助推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的联动还有待加强,如当前金融服务还存在跨境支付监管难、风险高、周期长等问题,制约了内贸企业拓展外贸市场的步伐。

(一)强化保障,提升内外贸一体化制度支撑力。一是强化政策供给。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59号)文件精神,进一步修订完善开放型经济扶持政策、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等相关政策文件,加大对企业参展拓市、品牌建设、内销渠道拓展、出口信保、贸易救济等扶持力度,积极承接上级“8+4”等政策体系,增加内外贸一体化相关内容,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步伐。二是加快标准衔接。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跟踪转化服装、箱包、童车等重点产业国际标准研制,支持企业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支持企业生产“同线同标同质”产品,提炼“浙江制造”标准主要关键性能指标,构建各产业领域的“浙江制造”标准体系。着力引进检验认证认可等第三方合格评定服务机构,为外贸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开展国内外主要认证标准的宣传、培训与指导工作,不断提升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三是加大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内外贸信贷支持力度,依托内外贸企业应收账款、存货、仓单、订单、保单等,创新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供金融支持。进一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和国内贸易信用保险覆盖面,推广“信保+融资”模式,支持企业扩大信保项下质押贷款业务,助力扩展融资渠道、提升抗风险能力,破解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有单不敢接”的难题。

(二)用好平台,提升内外贸一体化市场开拓力。一是做好“由内向外”文章。加强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及相关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鼓励内贸企业拓展外贸业务。提升外贸综合服务能力,着力引育产业适配、服务优良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做好外贸出口业务服务带动工作。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日本大阪展等境内外优质展会,开辟内外贸一体化产品展示专区,通过展会拓展内外销市场新渠道。重点加强对RCEP沿线、“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引导企业开拓俄罗斯、中亚、中东欧等市场新渠道。二是做好“由外转内”文章。鼓励外贸企业积极参加金秋购物节、浙夜好生活等促消费活动,每年在周边地区开展“平湖货全国卖”活动2场以上,进一步擦亮“平湖货全国卖”展会品牌,扩大平湖优质消费品影响力。鼓励生产性企业主辅分离,培育做大一批精品工厂店,引导本地外贸企业加强与大型商超的合作,促进双方协同发展,拓宽内销路径。三是做好“双线并行”文章。充分发挥电商平台作用,依托目前入驻的京东、抖音两大平台,指导服装、箱包、童车等传统优势外贸出口行业“触网升级”,搭建“京东平湖羽绒服馆”,打开国内销售渠道。加大跨境电商扶持力度,主动对接深圳跨境电商协会等业内龙头,加速资源集聚和生态服务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加快探索“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模式,培育一批跨境电商龙头企业。

(三)培优育强,提升内外贸一体化主体竞争力。一是引育一批龙头企业。以争创全省内外贸一体化“领跑者”企业为抓手,深入挖掘服装、箱包、童车、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内外贸一体化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外贸优品”企业,发挥龙头骨干带头示范作用,支持供应链核心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开拓国内国际市场,进一步增强全球资源整合配置能力。加大优质内外贸项目招引力度,重点引育精细化工、电子消费品、机械装备等具有较好国际市场发展前景的生产性项目,不断提升内外贸主体规模质量。二是打造一批特色品牌。加快出口品牌建设,重点培育浙江出口名牌、嘉兴出口品牌、浙江跨境电商出口品牌,增强外贸企业品牌建设能力,加强品牌推介与宣传工作,扩大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强化龙头企业品牌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参加国际知名品牌评选、举办品牌发布会。创新发展老字号,优化老字号企业消费供给水平,激发国货“潮品”消费潜能。三是培育一批产业集群。聚焦箱包、童车、服装、汽车零部件、电商五大省级内外贸一体化改革试点培育基地,重点培育壮大一批内外贸融合发展产业集群。以平湖·中国服装城为主阵地,打造具有标志性引领作用的内外贸融合商品交易市场,完善生产服务、物流集散、品牌培育等功能,促进市场内主体实现国内国际市场接轨。促进“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发展,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出口能力,支持符合条件的特色产业集群申报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

(四)优化环境,提升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引领力。一是构建现代化物流体系。充分发挥港口岸线资源优势,加快独山港区专业化深水码头开发建设,持续推进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等工程建设,提升码头专业化、大型化水平。加快集装箱运力发展,引育海河联运航运企业及船队。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主要出口市场设立海外仓或租用公共海外仓,搭建以海外仓为支点的国际物流配送辐射网点,降低国际物流成本。加快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加强快递服务网络布局,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二是提升便利化贸易水平。持续提升贸易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扩大原产地证24小时自助打印服务体系覆盖范围,推动企业业务办理“不见面、少跑腿”。加快跨境贸易通关效率,支持和指导企业开展海关AEO高级认证。组建服务联盟,对重点内外贸龙头企业开展一对一服务,及时协调企业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助推内外贸业务高质量发展。三是健全法治化营商环境。培育壮大法律服务人才队伍,组建专业律师人才库,拓展涉外服务领域,结合“浙”里有“援”浙江省外经贸法律服务月活动,常态化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及时协调解决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加强内外贸企业商标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促进市场良性竞争,创造良好营商环境。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三、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工作建议

二、存在困难及问题

2024-12-13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12866.html 1 3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