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论苑

共同富裕背景下城乡文化融合的实现路径研究

■ 市委党校 赵晓云

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建设是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城乡文化的共同繁荣对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推动城乡文化事业融合发展,有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聚起共同富裕的磅礴力量。

共同富裕与城乡文化融合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物质生活的富裕是精神生活富足的基础,能够为精神富裕提供物质保障;精神生活富裕则为物质生活富裕提供丰富的价值导向和不竭的精神动力。习近平同志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共同富裕推动城乡文化繁荣发展,只有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人们才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致力于文化活动,构建自身的精神秩序。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城乡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兴旺又必然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从而助力共同富裕。

(一)共同富裕是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目标指引。

共同富裕是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长远目标,城乡文化的繁荣必然要将解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奋斗方向。在这个意义上,共同富裕为城乡文化融合发展提供了清晰的目标导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实质性的进展,需要我们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加富裕,这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城乡文化融合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

精神生活的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衡量指标,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城乡文化融合发展要求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这与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要求不谋而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因此,当前更要充分发挥文化在共同富裕建设过程中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把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看作是一个整体,协同发力,推动城乡文化相互融合、共同繁荣。

当前,城乡文化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文化壁垒亟待破除。

(一)城乡文化发展理念存在偏差,文化认同程度低。

城市文化是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思想理念,更加追求效率与经济效益、多样化与个性化兼具、注重法治、更具开放性等;乡村文化的核心则是农耕文明,包括乡村的价值体系、民情风俗、行为模式等,是涵养淳朴民风、乡风文明的重要沃土。两种文化形态本应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程度日益加深,很多乡村最后只有留守妇女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很少关注文化活动,缺乏对文化的认知以及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乡村文化代际传承出现断裂,乡村居民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家园随之也不断被瓦解,新生代农民工对乡土文化、乡村文化价值体系的认知逐渐淡漠,往往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产生自卑心理。

(二)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共享机制不畅通。

新时代,我国城乡之间的文化发展失衡的“鸿沟”仍然存在。一方面,在城镇化与现代化的快速推进进程中,城市与乡村生产生活的差距日渐拉大,乡村与城市享有的文化资源尚未实现同步发展与即时共享。既存的乡村文化处于解体之中,而新的适应乡村社会的并健康发展的文化秩序尚待建设,从而出现了文化“真空”。另一方面,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不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单一,乡村的文化供给依然主要依靠线下的文化工程,相关的组织引导、管理宣传等配套措施也普遍跟进乏力,出现很多设施无人使用、使用人数少等问题,建设和使用严重失衡,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低下,造成资源浪费。截至2019年,城镇文化消费总量是农村文化消费的6.84倍,作为文化参与活动和文化组成部分的文化消费,直接影响和映射人们的文化精神世界富足程度,间接反映了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三)城乡文化互动交流机制不完善,相互融合不充分。

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统筹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进程中,尽管我们在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却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一方面,乡村一些优质文化资源单向向城市流动。在经济发展不均衡现状的加持下,城市文明的“工具理性”、商业化气息和娱乐化属性对乡村文化不断产生着直接且深刻的影响,城市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强势侵蚀,使得乡村文化在事实上已逐渐成为城市的附庸。另一方面,乡村文化面临孤立和边缘化的发展困境。由于缺乏双向的互动,城乡文化长期未得到有效整合,反而时常表现出互动博弈的态势,并带来了“现代工业文明优于传统乡村文明”的价值观念,日渐侵蚀着乡村文化的乡土礼俗等乡村文化形态,淡化了乡土文明“内生性”特征,基于乡村礼俗的人文关怀价值日渐淡漠,极大冲击着城乡文化的互哺融合和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和共同富裕良性发展、长远发展,就要充分发挥两者之间的助推作用,从文化发展理念的重塑、共建共享机制的构建、城乡融合路径的探寻等方面着手,以城乡文化一体化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之路走深走远。

(一)树立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推进城乡文化价值认同。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行动向导。习近平同志明确强调:“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推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就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和原则贯穿到城乡文化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当中,成为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指南针和定向盘。

一是更新城乡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城乡文化之间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双向互哺的关系。实现城乡文化融合,就要彻底摒除“城乡分割”的思维误区,把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系统谋划,在尊重城乡文化天然差异与价值分歧的基础上,实现城乡文化的和谐均衡发展。要以文化惠农政策为抓手,深入挖掘乡村文化景观与文化旅游等产业潜力,不断深入了解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明确各自定位,主动适应,实现相互补充、协同发展。

二是深化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是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更是城乡居民集体身份的认同,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挖掘和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淳化民风、凝聚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使“孝”文化、家风文化、“和”文化等传统文化元素活起来,成为滋养城乡居民生活的重要载体;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民间风俗传承等,营造多元、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让各种民俗活动、节日庆典、传统技艺等文化形式成为城乡居民能够共同参与的文化生活。

(二)健全城乡文化共建共享机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是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分割也是城乡文化融合的主要制约因素。必须健全城乡文化发展的共建共享机制,实现城乡文化资源的互通有无。

首先,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公共文化均等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要把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推广使用,精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增强服务能力,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

一是要结合城乡区位分布和资源分布情况,合理规划城乡文化功能布局。可以以县域为切入点,推动县级公共文化发展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如提升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的建设和服务质量,在乡镇设立分馆或提供相应基层服务点;二是要以城乡共同富裕为支撑,推进文化产业的繁荣。要建立城乡结对帮扶机制,鼓励引导城市对乡村公共文化开展对口帮扶,促进优势文化产业体系、先进的产业经营理念、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等资源向乡村流动,使资源共享为城乡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提供有力助推。三是健全城乡文化的共享发展机制,满足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二者可以相互借鉴包容,城市文化为乡村文化提供现代化理念、专业技术以及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等,乡村文化为城市文化提供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等,在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中,实现城乡文化的融会贯通和共同发展。

其次,要大力发展数字文化服务,以数字赋能城乡文化资源成果共享。数字技术为城乡文化共建共享搭建起“数字桥梁”,是弥合城乡文化差距的有效举措。一是要以数字化为载体,通过搭建数字化平台,推动城乡文化人才、文化产业资金和惠及城乡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等城乡文化要素共享互通,如加快城乡数字化博物馆、线上图书馆、文化景区线上导览、文艺节目线上直播等数字化平台的搭建。一方面,要使城市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下沉,让乡村居民通过登录数字化平台沉浸式感受到城市文化的现代化魅力。另一方面,要推动乡村文化向城市流动和传播,使乡土风情、田园风光、民间技艺等乡村文化元素通过线上数字化平台进入到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的视野中,实现城乡文化要素相互交融、相互借鉴。

(三)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文化有效互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城乡融合体现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其中文化融合是重要维度之一。一方面,城镇化使得原属于农村文化的部分文化转变为城市文化;另一方面,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在碰撞中相互融合,构筑形成一种新文化。这种新文化源于城镇文化的辐射作用,也是乡村文化不断更新的重要途径。

增强城乡文化之间的交往互动是推动城乡文化融合、实现城乡文化互哺的重要前提。城市文明和乡村文化都不能孤立存在,面对新形势下城乡居民融合的大趋势,城乡文化需要增强交流来有效应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城乡文化交往互动,关键在于创建交流平台、构筑交往载体。要完善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发挥城市带动辐射作用,加快城乡间文化要素双向流动,形成以点带面、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均衡配置的城乡文化发展新格局。如搭建以城带乡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此外,开辟更多的城乡交往市场,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城乡文化产业的接轨,以城市的文化产业带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等。

城乡文化繁荣程度是衡量精神富裕、共同富裕的重要标准。城乡文化的繁荣需着眼于解决城乡文化发展中的现实困境,为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富裕提供价值指引和目标导向,为推进共同富裕注入精神伟力。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助推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反哺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应将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有机融合,画好两者一体化发展“同心圆”,优势互补,协调联动,激发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新动能,为共同富裕筑牢文化根基。

二、共同富裕背景下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

一、共同富裕与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内在关联

三、共同富裕背景下实现城乡文化融合的有效路径

2024-12-13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12865.html 1 3 共同富裕背景下城乡文化融合的实现路径研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