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开车,小心“阳光刺客”
眼下已到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节气。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以“时令节气与健康”为主题召开新闻发布会,就群众关注的热点进行解答。
“‘大雪’时节,气温比以前明显下降,中医提倡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做好头部、面部、腰部和腿部的保暖,适当增衣加被。冬季是‘收藏’的季节,收藏人体的阳气。此时运动不要大量出汗,大汗以后阳气外泄,寒邪入体易引发各种呼吸道疾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在发布会上说。
在饮食上,专家建议,冬天不要吃太多辛辣刺激、燥热食物,防止耗伤人体津液,津液耗伤容易生燥。此外,冬季也是吃膏方进补的好时机,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体质判断是否可以服用膏方养护身体、提高免疫力。也可以根据冬季气候特点选用秋梨膏、固元膏等,缓解冬燥津伤。
在冬季,特别是“大雪”节气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王丽萍表示,疾控部门将密切关注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动态,持续做好我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哨点监测,及时开展形势研判和风险评估,指导托幼机构、学校、养老机构等重点机构加强聚集性疫情发现和规范处置。此外,针对疫苗可预防的呼吸道传染病,按照免疫程序及时有序推进接种疫苗,提升人群疫苗接种率。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季节性疾病的诊疗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上海市徐汇区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医师朱兰在发布会上介绍说,一般发热、咳嗽等症状,患者可先到“家门口”的社区医院或乡镇卫生院进行检查和治疗。如果病情较重,比如出现持续高热或呼吸困难,或者有比较明显的胸闷、胸痛、咯血等症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会及时转诊。
吃药“仰头闷”,这个动作很危险
联办
平湖市科学技术协会
嘉兴日报社平湖分社
我们在影视作品或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吃药方式:一手捧着药使劲往嘴里一捂,随即喝一大口水猛地仰头吞下,颇有些“英勇”的气势。
其实这种吃药方法是比较危险的,猛仰头会使水迅速流下,但药却留在口腔或食管中,无法顺利下咽,还可能刺激食管。最重要的是,突然的仰头吞咽动作,会厌无法及时覆盖气管入口,容易使药物进入气管,造成呛咳和误吸。一旦异物误入气管,可引起堵塞导致窒息,对于老年人或存在吞咽障碍的患者,反复呛咳,还容易引起肺部感染。
那么,吃药的正确姿势应是怎样的呢?对于大部分药物,采用上半身保持直立的姿势(站立或者端坐),使食管大致与地面垂直,这样有助于药物快速、顺利通过食管抵达胃部,不易造成呛咳。不同剂型的药物可以稍微改变服药时头部的姿势。
药片。密度比水大,易沉于水底,故服药时轻仰头,药片就可以顺利到达舌根,再缓慢下咽就容易得多了。
胶囊。其密度小于水,易上浮,此时稍稍低头微含下巴,舌根的位置较高,可以使胶囊靠近舌根,同样利于吞咽。胶囊普遍比药片大,如果依然觉得不好吞咽,可以尝试将胶囊的长边平行放置舌头上,再缓慢低头吞下,对于长条状的大药片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服用。
特殊剂型。
如舌下含服的药物、口腔贴片,可以不用直立的姿势服用。
进入冬季,每天开车上路,尤其是早晚上下班时,被阳光迎面照射,或是夕阳照射后视镜的情况,似乎比夏天要多。在阳光照射下,驾驶人视线会受到明显影响。那么,如何降低“阳光刺客”的影响从而确保行车安全呢?
与前车保持安全车距。开车时迎着刺眼的阳光,驾驶人要调整好心态,集中精力驾驶,同时务必做到与前车保持有效的刹车距离,不要跟车太近。
出入隧道要控制车速。在出入隧道时,由于明暗差异很大,会在短时间内影响视线,所以在进入隧道前要提前减速,把车速控制在限定时速内,同时打开示廓灯。在驶出隧道时不要急于加速,要注意观察前方路况,待驶出隧道眼睛适应后再正常提速。
车内常备太阳眼镜。迎着阳光或是背向阳光开车,不仅不利于观察路况,而且眼睛受强光刺激也不利于眼部健康。建议驾驶人常备太阳镜,既保证良好视线,又保护眼睛。
合理使用车内遮阳板。在车辆前排顶部都配有长条形的遮阳板,迎着阳光开车时,可以放下遮阳板来降低光线对我们的影响。遮阳板可以旋转不同角度,建议驾驶人根据实际情况来调节。注意,遮光板勿直接向下打开90度,避免下沿位置过低影响对信号灯、路况的有效观察。
防止挡风玻璃镜面倒影。阳光充足时,前挡风玻璃会形成平面镜效应,导致前挡风玻璃上能看到车内人员和物品的镜面反射。因此,中控台上尽量不放置可能出现反光的物体,避免危险发生。
防范疲劳驾驶。长时间被阳光照射容易犯困,经常开车的司机要保证充足睡眠,科学安排行车时间,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开车,若出现疲劳,要到安全地带停车休息。
(摘自《人民网-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