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付良
共富大道上,如何推进强村富民之路越走越宽?我市积极实施“共富大棚(田园)”项目,通过建立多元化共同发展的运营模式,今年计划建设“共富大棚(田园)”1500多亩,截至目前已建成850亩,并投入了生产。
当前,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而强村富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和桥。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勇当共同富裕新崛起典范,打造共同富裕的平湖样板,需要我们着力推进共同富裕的机制创新和改革实践。实施“共富大棚(田园)”项目,正是我市聚焦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结合“新仓经验”“广陈模式”“三位一体改革”协同推进,让共同富裕可知可感的有益探索。
大棚设施农业效益好,但投入大、周期长,不少农户有心投,可顾虑重重,难度不小。“共富大棚”由村党组织牵头,将低收入农户的承包地通过“互换并块”实现集中连片,建成大棚后再租给第三方经营,平日的管护、打理等,则优先吸纳低收入农户就近就业。如此一来,土地租金、入股股金、就业薪金,低收入农户实现“一地三金”,同时村级“钱袋子”也得以壮大。而对于农业主体来说,“共富大棚”的最大好处在于减少了投资,简化了流程,缩短了建设周期,可以直接“拎包入驻”。实践证明,“共富大棚”对于“提低”“扩中”,推进强村富民,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径。
共富的关键,在于发展和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从模式上看,我市实施的“共富大棚”项目,是一个“财政补助+集体组织+农企托管+产品统销”多元化运营的“共富体”,该模式通过政府统一规划、集体统一建设、公司统一管理的方式,统筹供求多方诉求,链接项目、人才、技术、资金等多方资源,全方位保障“共富大棚”长效运行,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以独山港镇赵家桥村的“共富大棚”为例,通过引进无土栽培蔬菜项目,以“科技+服务”为纽带,全链条运营服务、标准化生产管理,不但使土地实现了增值,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还帮助低收入农户拓宽了增收渠道。
推进共同富裕,需要久久为功。期待各地结合共富工坊、强村公司等共富体,立足实际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进一步整合力量,将“共富大棚”打造成引领乡村产业振兴,促进村、企和农户“多赢共富”的重要载体,助推高质量发展勇当共同富裕新崛起典范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