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城市·笔记

瓜乡三十年 灯影入梦来

■陆 佳

推开江南棱格纵横的窗牗,南河头的水静静地在窗下流淌,又向东湖而去,拂过鬓角的彩穗微微牵动发梢,抬头望去,便是一盏盏琉璃般的西瓜灯应景而亮,沿着回廊,荧光点点,直上青空。

这是每年九月,平湖这座水乡最动人的画面之一,城中的江南人,因为盛暑而食西瓜,因为嬉暑而制瓜灯。一年一届,一期一会,街头巷尾,瓜甜灯亮,成了万众翘首的节日盛会。

在西瓜皮上点刻镂空,放置烛火而观赏,本来只是小孩儿们的游戏之趣,三十多年来却在一代代的平湖人手里,逐渐演变为一项寓教于乐,充满艺术想象和非遗传承的民间绝技。

儿时的记忆久远,曾经在西瓜上刻过什么,已经模糊不清了,而真正执刀描样、刻瓜为图是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1995年,我尚在当时的平湖师范学校求学,教授美术课的彭正海老师常会组织爱好绘画的同学们一起创作讨论。夏日的某一天,他突然兴奋地走进教室,说是平湖市西瓜灯节组委会特别安排了一批大西瓜,即将运送到学校,届时会邀请几位师生共同刻制若干精品瓜灯,以便在之后的灯节中向广大游客展示。或许是因为土生土长本地人的缘故,我自然而然成了首批人选,一时激动不已,毕竟在当时,西瓜灯节才刚刚起步,每年可以在公众面前展示的精品瓜灯不过寥寥百盏而已。

然而真正领到西瓜的时候,我却傻眼了。有别于儿时先吃后刻的玩耍方式,现在的瓜灯制作,是需要先刻图案,再掏空瓜瓤的,硕大的西瓜沉甸甸地抱在怀里,简直无从下手,每每转动时总怕不小心掉落。而图案的选择,再也不能如小孩儿嬉戏般任性而为,需要根据立体的瓜型和灯节的主题来精心设计。同时还要借用版画、篆刻、木雕等其他工艺门类的操作技巧,在瓜皮上进行细致地雕琢。

初次尝试便碰到了难题,由于我们选择的传统纹样都是平面的图稿,而西瓜是个球体,四面八方各个角度都需要顾及美观,还要考虑转动时的连贯性和统一性。于是又连夜翻阅参考各种宫灯彩灯的形制范本,寻找其中的规律和诀窍,反复修改画稿。图案有了,用什么工具来雕刻又成了问题,普通的水果刀、美工刀显然是不行的,木雕版画的刀具虽然能用,却有很多限制,刀口小且窄,只能刻制一些细浅的基本线条。最后,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经过反复尝试,自己动手,用铝片切割、折叠、打磨、包扎手柄,特制了各种大小长短的专用刻刀,果然刻制效果立时得到了大幅提升。在学校食堂里摆开架势,掏挖西瓜瓤是最有趣的环节,在每个瓜皮上方开出小口,取出瓜肉,装满了一个个大饭盆,桌子上一溜红彤彤地摆着,引得众多师生都来看热闹,及至挂灯、亮灯、赏灯,更是人头攒动。大家分享着甜蜜的西瓜,赞叹着精巧的雕刻,尤其是让很多外地的同学们羡慕非常。时至今日,偶尔老同学聚会,依然会说起当时的场景,总想回平湖、回母校,再去东湖边看看瓜灯盛景。

从那时至今,平湖西瓜灯节已经跨过了三十多个年头,我也从稚拙的初学者变成了如今的熟练工,每年都会认真完成若干精品瓜灯的制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雕刻风格,拥有擅长的创作题材。还承接了非遗传承基地的日常工作,在学校中向孩子们传授瓜灯刻制技艺,普及瓜灯历史。似乎西瓜灯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成了一份专属标签,我也以瓜乡人的身份自豪,在年年岁岁的清风明月、琉璃灯盏中感受最美的乡情。

2024-09-21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491131.html 1 3 瓜乡三十年 灯影入梦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