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来,我们“新闻+公益”的脚步从未停下。我们的公益行动,曾遇到诸多困难,但一一越过去后,就是满满收获。
接到了喜报。2018年“益起来助学”记者行动启动的第一站,来到的是家住当湖街道的李斌强、李斌磊兄弟俩家中,面对重庆医科大学和浙江大学两张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这个家庭犯难了。随着采访与报道,爱心市民陆佩芬和市第一人民医院向他们伸出了援手。
本科毕业后,兄弟俩又分别被山东大学和浙江大学研究生录取,入学那天,他们向曾帮助过他们的人郑重致谢。接到李斌磊电话的那天,陆佩芬湿了眼眶,她感叹:“这就是一次助飞,如今他们终于翱翔天空了。”
收获了信任。2023年7月19日,89岁的老读者任纪贤打入热线,希望记者到其所在的老年公寓跑一趟。只是经过一番简单交谈,他居然就向记者递来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一万元现金。“捐给助学栏目,你们决定如何使用,我信得过。”对于钱的去向,老人仅说了这么一句。记者事后得知,任老关注助学行动多年,通过报道见证了一次次爱心汇集,他也想为这件好事添一份力。
持续不断的公益行动,无形中提升了一份报纸、一个媒体在读者心目中的公信力和感召力,而这种信任与加入,又鼓励着我们继续前行,循环往复。因此,前行的路,我们越走越坚定。
迎来了回响。我们接到最让人欣慰的一笔助学捐款是来自网友“向左向右”。对方多次致电热线,询问能否分月支付助学款,原因是他刚刚参加工作,收入不高。既然收入不高,为何还要捐赠?在记者追问下,他才说出,自己曾是助学行动的受益人,如今他想回报这份爱。
本人不肯透露姓名,在历年受助名单中,也无法比对出他的身份,记者很是苦恼。但那天的值班主任却说:“他来了,就够了。”最终接受他以网友的身份进行捐赠。的确,他来了,我们种下的爱的种子,就发芽了,这就是最好的回响。
听到了承诺。“将来有能力了,我会回来帮助有需要的学弟学妹们。”在2022年困难学子探访中,因为这句话,记者记住了这个名叫华春凤的孩子。那天,她穿着洗得发白的格子连衣裙,性格很腼腆,采访全程一问一答,没有太多的话。而在记者打算起身告别时,她突然说了这样一句话,听得出那一刻她鼓起了全部的勇气。“不急,我们等你。”这是当时记者给她的回答。
在后来几年的探访中,这样的声音更多了。“今后我也会学着帮助别人”“毕业后,我也能成为助学者”“不会忘记这份帮助,我也会努力回馈社会”……每一个小承诺,都将是一个爱的盲盒,无论多久,我们都在这里,等待温暖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