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9版:三十而“砺”·特别报道

情之所起,点滴皆暖

新闻为民,是我们不变的初心。记得那是1999年,为推动50年一遇标准海塘建设,我们积极发声,以系列报道关注、推动海塘建设资金募捐行动,从机关企业职工,到工人农民、个体工商户,再到学校师生等纷纷慷慨解囊,参与到这场“建设标准海塘,保家乡平安”的行动中。自此,我们就与公益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新闻路上洒下爱与希望。

发起爱心行动。2011年3月起,本报每期推出《综合·民生》版面,相比过去,民生新闻的占比大幅提升,于是我们更多聚焦民生冷暖,让大众有了了解弱势群体并可以为其伸出援手的强有力渠道。2012年夏季,我们开始推出夏令“清凉圆梦”活动,关爱高温下的快递小哥、消防员、环卫工人、司机等户外工作者,为他们送去一夏清凉。

随后,我们依照“清凉圆梦”活动模式,连续多年在6月前后,推出“六一圆梦”行动,从困难学生到新居民子女,再到与父母分离的“小候鸟”,我们用一份份礼物、一场场活动、一次次圆梦体验,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怀。

关注特殊群体。新闻可以为公益“增力”,公益也可以让新闻“增重”。在新闻中穿插公益这抹“暖色”,让报纸变得有温度、有分量,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市女孩郑崧芳在父亲意外去世后,生活困苦,幸而由父亲的35个战友照顾长大,2020年她的故事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作为本地媒体,在深度挖掘这一新闻的同时,我们还关注到了女孩的生活现状,通过报道及时为其筹集了一笔助学金,让其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媒体关怀。

公益源于新闻,新闻也从公益行动中挖掘。在2023年“幸福的味道——爱心年货”公益活动中,记者遇到了17岁的残疾青年小哲,他爷爷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小哲能参加工作,自食其力。对接绿色通道,快速办理低保;多方了解,寻找工作机会;陪同面试,为小哲鼓劲;实地走访,了解工作环境……通过一年的跟踪记录,记者为小哲争取好政策和就业机会,而通过一篇篇报道,让更多人看到,残疾青年和家属们努力生活的积极姿态。

打造公益品牌。在我们推出的诸多公益行动中,影响最为广泛的是“益起来助学”和“爱心年夜饭”公益行动,它们也作为品牌行动,持续至今。

爱的开始,让我们至今记忆深刻。2016年冬天,我们新闻热线接到了一个特殊的电话,一位行动不便的独居阿婆,想要在过年的时候吃上一块尺糕。那年,记者给阿婆村里的几位独居老人都送上了圆团和尺糕。而这件事也引发了更多思考,今后他们是否还会被关心关注?于是,我们开始通过送年货、吃团圆饭、看村晚等形式,坚持每年在岁末年初为困难家庭送温暖,后来我们将这项公益行动命名为“幸福的味道——爱心年夜饭”。9年间,该行动的直接受益家庭超过两千个。

2018年夏季,是另一场爱心行动的起点。那年,一位焦急的高三班主任打入热线,他希望有爱心人士为班里一对品学兼优的孩子资助大学学费。随着报道推出,热线接连响起,有人想要助学、有人也想求助。于是,“益起来助学”记者行动就此起步。每到暑假,记者就会来到困难学子家中,用文字记录他们生活的困苦和求学的刻苦。截至2023年底,我们共帮助了60多位品学兼优的准大学生,行动先后募集到了120多万元助学款。

2024-08-01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476853.html 1 3 情之所起,点滴皆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