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8版:三十而“砺”·特别报道

每一个转身的瞬间,我们始终有为

一张报纸,链接人民群众与党委政府,服务发展,回应民生。因时而生,因势而变。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为本市经济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提供服务,独特风格是围绕经济中心,突出经济宣传。”时任《平湖经济报》总编辑顾玉如在《总编的话》中如是表示。正是在这样的办报思路下,《平湖经济报》及时开展大量的经济、社会建设宣传报道,为金平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舆论支持。不仅在党政机关,在人民群众中间也广为传阅。

作为党报,《平湖经济报》既立足于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更始终以开放的姿态拥抱读者。读者的每一份期待,都是这张报纸前进的动力。而它的每一次跨越,也都是读者给的底气。

1995年1月起,为提高报纸质量、增强时效性,由每月2期迅速发展为每月4期,达到了四开四版周报。在内容方面,更是将“开门办报”的理念贯彻到底,成为了一张集政治、经济、科教、文化、社会发展等内容于一身的综合性报纸,当年平均每期发行量达到了7500份。

为更好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扩大报道面,1996年2月,经浙江省新闻出版局批准,正式启用《平湖报》报名,报头采用郭沫若1958年题写的“平湖日报”中的“平湖报”3个字。

这是一次华丽的转身,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把握工作大局,贴近生活实际,体现地方特色”成为《平湖报》的新亮点,从版面的调整上就可见一斑。当时,一版为要闻版,突出“要”字,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展开报道;二版为综合新闻版,突出“广”字;三版为生活·副刊版,突出可读性;四版为经济广角·专版,针对经济生活出现的新现象进行述评性报道。

内容“纵横四海”,每版各有千秋,可以说,那时候的《平湖报》成为了平湖人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1996年,平均每期的发行量达到了9000份。与此同时,“意犹未尽”“时效性不够”等评价也纷至沓来。为回应需求,1997年1月1日,《平湖报》从周报增期为周二报,报纸的时效性和信息量较以往都有了明显提高。

报纸期数的增加,也让采编队伍迎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组建一支精干队伍?报社在1997年4月,聘用首批特约记者,从50多名通讯员中聘用6人为首批特约记者。在1998年10月,报社首次向社会公开招考记者、编辑,这也是报社公开招聘采编人员零的突破。王雪勤就是那时进入报社的采编人员。

“那时候,《平湖报》家喻户晓,进入报社工作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王雪勤说,因此“努力办好一张报”是所有人心之所向,克服一切困难只为了呈现最及时最有质量的新闻。

因为只有一辆公车,所以记者出去采访都是“各显神通”,尤其是远一点的乡镇,或是自己坐公交车去,在路上耗上两三个小时,也在所不惜;或是与电视台的同行拼车,大家互相合作;或是“厚着脸皮”,去其他部门单位“蹭车”。为了保证时效性,白天采访,晚上回办公室“奋笔疾书”。因为那时只有照排室有电脑,所以大家都是在方格纸上写稿子,再去请照排室的老师把稿件打成电子版。后来条件有所改善,在采访和编辑部门配了一台电脑,大家也是手工写好,“见缝插针”地去电脑上完成稿件电子转化。

虽然条件有限,但是《平湖报》字里行间却是满满的含金量。无论是宣传的时效性、针对性,还是可读性,无一不落;无论是时代发展的脉搏把握,还是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抑或是平湖人文风情,事无巨细。就如1998年,关帝庙商城开业暨’98商品展销会、’98平湖西瓜灯文化节暨经贸洽谈会等重要系列报道,不仅起到了服务中心大局的作用,也有力体现了凝聚人心促发展的舆论引导之力,彰显了党报应有的担当。

每一次的变革都是服务发展的需要,后来的增期亦如是。1999年1月起,《平湖报》又改为《嘉兴日报·平湖版》;2002年7月1日起,改为每周3期;2006年1月起,实现了从每周3期到每周5期的历史性跨越。尤其是周五报的升级,当时,平湖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周三报的宣传容量已无法满足党委政府宣传需要和百姓期待,有编辑回忆“记者稿子上不完,通讯员来稿多,甚至时效性强的稿件来不及上”,日报的形式便应运而生并延续至今。为了适合读者阅读需要,2005年10月,《嘉兴日报·平湖版》还推出了晚报风格的“瘦报”版式。

从周报、周二报再到周三报、周五报,持续加码的期数背后,是平湖新闻人始终不变的初心和坚守,是平湖办报实力的印证,更是平湖对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热情回响。

一纸芳华,点亮年华!

2024-08-01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476841.html 1 3 每一个转身的瞬间,我们始终有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