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人文

腹有诗书气自华

——谈古典诗词的阅读和欣赏

■ 刘宗德

一、古典诗词的艺术功能

二、古典诗词的艺术特征

古典诗词和散文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瑰宝,是我国绵延数千年的古代文明的丰厚积淀。中国人不能数典忘祖,忘了我们自己文化的根。孔子说:“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下面就从孔子的论语说起,谈谈古典诗词的艺术功能和艺术特征,谈谈如何提高欣赏和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和能力。

诗可以兴

兴的意思是振奋、兴盛、发扬。诗可以兴,是说诗可以用来振奋人的精神,鼓励人的志气,肯定人的积极性和抱负。

振奋忧国伤时的爱国精神

“诗言志”,传统诗人的人生志向,大的方面讲,就是忧国忧民,拯救苍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是一种敢为天下先并治天下的担当精神。从屈原的《离骚》到鸦片战争时爱国志士的诗文,大抵都抒发各种积极的人生抱负。如屈原的:“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离骚》);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江红》);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狱中题壁》);秋瑾:“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诗人们以忧国忧民为己任,慷慨激昂地表达了平治天下的担当精神。爱国主义的情操,一直绵延于中国古代诗词,成为一条重要的思想脉络。

托物咏志,托事感怀

兴也含有比方的意思。“诗可以兴”的另一个意思就是借某一事物,引发出作者的感慨,抒发作者的抱负、志向。文学史上著名的咏物诗,当数屈原的《橘颂》。作者表面上歌颂橘树的“深固难徙”,留恋故土,实际上表达了自己热爱故国的感情,尽管字面上一字也没有提到自己。又如明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咏石灰是为了写自己的抱负,石灰的清白象征着诗人自身坚强的意志、高洁的品格。又如明末清初乡贤李天植著有《梅花百吟》,含一百首咏梅诗,写梅花的纯洁冷艳、含芳吐蕊、傲霜斗雪、凌寒怒放的姿态、色泽。如:“淡淡疏疏一种神,水边林下看愈真。已无蝶翅能怜妆,不学桃花解笑人。”将桃比梅,突出梅花不趋时附俗、清高孤傲的品格。表面上写的是梅花,实际上句句暗示自己宁愿离城山居,过极其清贫的生活,决不见任何清朝官员,决不背叛故国的坚贞志气、爱国精神。

诗可以观

诗可用以观察社会,观察百姓生活。这方面最著名的是杜甫的“三吏”“三别”诗。身处大唐帝国由盛而衰时的大诗人杜甫,目睹安史之乱给百姓造成的灾难,深刻了解百姓身处安史横行和唐王朝强行拉壮丁入伍、田地荒芜,在夹缝中求生的痛苦。他积极关心时政,反对叛乱。他的诗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的社会苦难,表现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又如乡贤张湘任(1785—1836),十分熟悉平湖的风土人情,平湖的社会生活。他的《平湖乐》一诗,几乎是平湖风情全景式的描绘。诗中写到平湖不同季节的时鲜,平湖人踏春赏景的动人情景,让每一个平湖人读过后都感到异常亲切。

诗可用以观察自然景象,描绘万象毕具的自然界,描绘人类赖以生存的山水田园。至唐代大盛,王维就是唐代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宋代,写山川、田园自然景象的诗,会融合进探求宇宙机密、自然物理的思考。如朱熹在《春日偶作》中写道:“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葩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乡贤写有大量的山川田园诗,在描绘自然景象方面最奇特的要数平湖钱步曾(1779—1850)的《百廿虫吟》了,这本诗集深入昆虫世界,描写了一百廿种昆虫的生态和形象,表现出昆虫世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依靠这本书的引导,我们可以重睹已消失的好几种昆虫。

诗可以群

群作合群解。诗可以群,是说通过写诗切磋交流,可以结识志同道合的文人雅士,结成亲密的友谊,形成诗人的群体。如魏末晋初,司马氏掌权,实行残暴统治,又大力提倡封建礼教,以图加强对文人的思想统治。当时嵇康、阮籍等七位诗人,基于对司马氏残暴统治的不满,和反对封建礼教的共同精神追求,在诗词交往中,结成了亲密的友谊。他们常在当时山阳县的竹林之下诗词唱酬,因而被称为“竹林七贤”。他们同样追求自然旷达,诗风也十分接近。他们彼此声气相通,成功反抗司马氏残暴统治的精神力量,在文学史上留下美好的名声。

又如近代乡贤陆维钊、胡士莹和嘉善的徐震塄。少年时期,他们共同求学于嘉兴秀洲二中。受名师指点,他们的诗词创作表现出过人的才气,被誉为“嘉兴三才子”。以中国诗词相结合的友谊,伴随三人毕生的生命。他们曾两度同窗,又两度成为同事。在抗战的艰苦岁月里,他们以诗代柬,互勉爱国志气,互励担当精神。他们共同迎来了新中国建立的春风,又互相关怀,度过了“四人帮”暴虐精神统治的严寒。经过坎坷的磨炼,他们的友谊老而弥笃。从少年三才子到老年三学者,他们因诗词结成终身友谊,已成为近代诗坛的佳话。

诗可以怨

怨指怨刺,即怀着怨恨,用诗作武器,讽刺特定的对象。诗的讽刺,不同于一般的讽刺。这种讽刺,因为附着于诗词的艺术形象,借助于诗词的语言魅力,因而显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让读者感到是一种审美享受。如晚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在如锦绣般艳丽的山顶皇宫上,在山顶千门相继打开的巨大声势中,让一匹马快速驰来,先声夺人,写得很有气势,最后再点明骑者为送荔枝而来。那么大的场面气派,只是为了满足杨贵妃的口腹之欲,这就强烈地讽刺了杨贵妃生活的奢侈浪费,无情地鞭挞了杨贵妃随意扰民的自私心理。又如杜甫的《丽人行》,写杨贵妃的两个姐姐春日出行于长安西江一带,她们浓妆艳抹,陪伴众多。诗人愈是描写她们炫富耀贵,卖弄姿色,读者就愈能感受到诗中讽刺的锋芒和批判的力量。

意境美

王蒙说:“读唐诗的时候,我常常闻到松竹和兰花的气味,读李商隐的时候,我听到的是细雨纤纤,读宋词的时候,我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和嗒嗒的马蹄,当然听到过苏轼的惊涛拍岸。”(《闷与狂》)王蒙说的是唐诗和宋词不同的意境美给予自己不同的审美感受。

优秀的诗词总是意境幽深,耐人寻味,清黄宗羲:“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景妙诗集序》)景与意水乳交融般地融合起来就是意境。意境常常超脱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体、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让人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理性的领悟、情感的感染。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在烟雾弥漫、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诗人伫立长江边的黄鹤楼头,目送友人远下东吴扬州繁华之地,只见碧水东流,天际浩渺,朋友搭乘的航船远影只在碧空的尽头。全诗意境开阔,突破时空的限制,空间没有尽头,通向遥远的天边,时间上也没有尽头,两人不知何时再能相遇。诗中的景物已不是原来的面貌,而是附上了故友惜别伤离的感情,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带有对故友再度重逢的企盼,因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就是本诗的意境的动人之处。

有的古诗并不重在抒情,而是重在说理。钱钟书说:“理之在诗,如水中之盐,蜜中之花,无痕有味。”(《谈艺录》)诗人在写景咏物中,寄寓着某种哲理,揭示人类社会生活中某种规律性的思想内涵。因而使诗显示一种理趣的美。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借人们身在山中,却无法看清山的全貌和脉络的经历,寄寓着当局者迷,欲看清事物真相,必须跳出主观视角的限制,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才能看清事物真相全貌的哲理。诗人寄寓在诗中的哲理,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因而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哲理附丽于山的形象,这种说理也易于引起读者的阅读趣味。

语言美

诗词的语言要求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特别要求选准动词和形容词,使诗词的语言能状物写景,细致入微,摹影传神,生动形象。不同的诗人常常会创造出自己熟悉的语言风格,形成不同的个性特色。不同的语言风格,互相比较对照,才会显得丰富多彩、摇曳多姿。从大的方面看,唐诗和宋词的语言风格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有人论唐诗、宋词区别云:“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感情色彩较浓烈,宋词则较平淡。试作比较:唐人写酒,“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诗)“醉卧沙场君莫笑”(王翰诗)。宋人写酒:“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欧阳修诗)“春回雨点溪声里,人醉梅花竹影中。”(杨万里诗)唐人写愁:“白发三千丈。”(李白诗),宋人写愁:“春回柳眼梅鬓里,愁在鞭丝帽影间。”(陆游诗)上述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唐诗、宋诗语言风格的差异。

同是唐诗,各大家的语言风格也异彩纷呈,千姿百态。朱锡绶评论说:“唐人之诗多类名花:少陵(杜甫)似春兰,幽芳独秀;摩诘(王维)似秋菊,冷艳独高;青莲(李白)似绿萼梅,仙风骀荡;玉豀(李商隐)似红萼梅,绮思缏娟;韦(庄)、柳(宗元)似海红,古媚在骨;沈(佺期)、宋(之问)似紫薇,矜贵有情;昌黎(韩愈)似丹桂,天葩散落;香山(白居易)似芙蕖,慧相清奇;冬郎(韩渥)似铁梗垂丝;阆仙(贾岛)似檀心磬口;长吉(李贺)似优钵昙,彩云拥护;飞卿(温庭筠)似曼陀罗,琼月玲珑。”(《幽梦续影》)唐诗的语言风格,确实如花一样,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呈现出诗的语言风格繁多的美。我们阅读和欣赏古代诗词,就要善于把握不同诗人语言风格的差异,领略不同语言风格的审美特点,欣赏古诗的众妙毕备的语言美,提高自己诗词欣赏水平。

抒情美

古典诗词有抒情的传统。诗人寄寓诗的形象,附丽写景,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这种情感的抒发,常赋予诗句以美感。一般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与他人有相同之处时,也会引起与自己遭遇相同的人的共鸣,但并不能引起人的美感。诗人抒发的主观感情,因为有诗人主体人格、情操的支撑,有景物的烘托渲染,有事实的映衬,常常能振动读者、听者的心弦,引起接受者强烈的共鸣,使接受者感受到一种人格的美、心灵的美,体验到一种崇高或悲壮的美感。

爱国志坚

历史上有无数的志士仁人,每当处于时乱国危的关键时刻,常常振臂而呼,抒发感人肺腑的爱国热情,呼唤同胞共赴国难,担当起救国安民的责任。屈原歌颂为国牺牲的壮士:“出不入兮往不反。”“终刚强兮不可凌。”(《国殇》)陈子昂志在救国:“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拔剑起蒿莱》)王昌龄讴歌效命沙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翰讴歌为国捐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李清照赞扬爱国志气:“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五绝》)于谦志在为国建功:“离家自是寻常事,救国惭无尺寸功。”(《春日客怀》)丘逢甲哀痛国土沦丧:“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春愁》)

母子情深

如孟郊有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慈母把对儿子的爱恋,一针一线地密密缝在儿子身上衣中,慈母的形象显得那么慈祥,对儿子的爱无比深沉。此诗抓住一个镜头,却生动地表现了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温暖、母爱的朴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朋友谊重

如杜甫《不见》:“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李白藐视权贵,浪漫豪放,得罪了不少位高权重的官吏,以致李白尽管一度曾被唐玄宗召见,但最后仍被放归山林。但杜甫却慧眼识英雄,始终认为李白是自己诗歌知己。杜甫极其佩服李白的诗才,不论何时何地,杜甫都密切关注李白的动向,惦记着他的安危。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真诚友谊,虽经历时局的动荡、社会的乱离和个人命运的颠沛起伏的考验,却常葆青春而不衰,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段佳话。

音乐美

传统诗词不同于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韵律产生的音乐美。传统诗词的句数一般是固定的。每个诗句都运用声调平仄相间产生的类如波浪起伏那样的节奏感。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传统诗词一般用两个声调平仄相同的字组成一个节奏,按平仄相间的原则组成句子。平声字念起来比较平稳,仄声字则起伏明显,平仄相间的节奏,造成抑扬起伏的节奏感,使人产生如欣赏波浪形成的审美感受。传统诗词又要求押韵,即在相对次序固定的句子末尾,都用上相同的韵,里面包含着同一个元音。元音是声带振动发出的音响,具有音乐之美。诗词在相对固定次序的句末,出现相同的元音,就给人回环复迭,一唱三叹的音乐美感。如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首句“碧玉”两个仄声字组成,以后两个平声字,又两个仄声字。其他诗句按平仄相间原则编排。高、绦、刀三个句末字押韵,押的是豪韵,三字包含着相同的元音。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语)。多读一些优秀的古典诗词,可以怡养情操,涵育品性,提高我们的人文素质。多读一些优秀的古典诗词,并熟记背诵,可以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它可以帮助我们,用诗人的眼光观察社会,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它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认识精神、品性、人格的重要性,从而更加注意道德修养,培养健全人格。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处理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关系,学会诗意的安居、诗意的生活。它还可以帮助我们,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当我们灵机一动,适当运用古诗词名句的时候,就能使讲话精辟生动,引人兴趣,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2024-04-29 ——谈古典诗词的阅读和欣赏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449853.html 1 3 腹有诗书气自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