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晓昱
清代的文人张潮在其《幽梦影》中说: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阅读在不同的季节发生,也在生命的不同季节里生发延展。我们家的阅读,有一定的阅读传统,家庭藏书5000余册,涉及的门类也比较广泛,包括文史哲及自然科学类的图书。孩子们对阅读的喜爱可能更多的还是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养成了习惯。
因为爸爸妈妈都比较喜欢看书,哥哥两岁左右的时候,就喜欢在闲暇时把我们正在看的书拿过来摆弄。直到现在也是这样,我们在看的书,他会饶有兴致地翻翻,看不懂的就放下,似懂非懂地问问,能理解又感兴趣的会读一读。比如有一本《四季蔬——小白素食记录》,是一位比较知名的素食作家小白写的,按四季时序编排的菜谱。他经常会翻出来一边看一边说:“妈妈,现在秋天了,应该吃南瓜、红薯、山药、莲藕、西兰花、芋头……我想吃糖醋藕条。”然后把菜谱里面的材料和做法给我读一遍,这时,我就打趣他:“到底是有文化的人了,很注重养身之道嘛!”如果条件允许,我会把菜谱里的菜实践一下,他在边上很认真地读做法,成品做出来,我们都很有成就感。所以我想阅读可能就是渗透在生活中,不必很刻意地去完成。正如北京四中国际校区石国鹏校长所说:“培养阅读的爱好、兴趣和习惯,读够一定量,读够一定的质,然后什么都行,多多益善。”所以,读读菜谱也未尝不可。
莞尔出生之后,因为经常看到哥哥痴迷于阅读,于无声处受到感染。从绘本到拼音读物,从听故事到读故事,阅读的半径越来越大。识字量逐渐加大了之后,慢慢地就开始逐渐沉浸在个人的阅读世界里了。在家里常常能看到兄妹二人徜徉在书本中,如痴如醉。我得到的体会是,不要试图用自己的审美去绑缚孩子,广泛阅读之后,孩子会有自己的选择。不必要求孩子一定要去读自己选定的,似乎很高大上的读物,在个人价值观形成之前,广泛涉猎未尝不是一种好的尝试。山珍海味固然有营养,粗茶淡饭也一样促进身体健康。但是无论选择什么类型的书,有一类书我是回避的,就是心灵鸡汤和励志书,例如说教意味浓烈的故事。
阅读并不会在短期内看到明显或直接的效果,它在很多时候都是隐性技能。不能有通过阅读迅速达到某种效果的想法,不要觉得孩子多读几本书就能马上写好作文了,就可以迅速提升成绩了,否则就是书白读了,阅读没有用。事实上,孩子大量阅读的效果大约在初、高中才能明显体现出来。孩子学习和写作,都需要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而阅读能帮助孩子日积月累地提升这项能力。孩子读书越多,知识和知识之间就能形成连接,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产生正向反馈。所以,让孩子坚持阅读,总有一天会开出最美的那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