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颉颖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俗称新春、新岁、过大年,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更是一个象征着新生、希望和团圆的特殊时刻。
每逢新春来临之际,作为土生土长的平湖人,除尘,是每家每户迎新的重要准备工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扫尘有着去旧迎新的寓意,为新年的来临预留一个清洁宜人的家居环境,增添喜气和美好预兆。
从小学起,我们家里的除尘工作都是我和姐姐完成的,因为年前这个节点,是父母亲最忙碌的时候。中饭过后,我和姐姐会拿着铅皮提桶去踏渡,提上好几桶水,然后用抹布仔细地擦洗。拖地是个重头活,虽说我俩比拖把也高不了多少,但也干得不亦乐乎。一切清扫完毕,里外我们都会认真地检查一遍,直到我俩都认为窗明几净了,方才作罢。
那时候还没有铝合金,门和窗帮都是木质的,给擦拭增添了难度,但是看着焕然一新的橱柜家具,满满的成就感油然而升。有时候,母亲清洗床单、被子,我们也会积极参与,名义上说是帮忙,更多的则是玩耍,家门口往西十来米有一口老井,用井水搓洗,温暖舒适,仿佛内心的疲惫也一下子驱除,生命重新焕发了活力。
平湖地区的人习惯制作“尺糕”过大年,因为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尺子,又因制糕模具的长短与尺子等同而得名。它不仅是节日美食,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百尺竿头,步步登高”的美好寓意。
尺糕的制作工艺起源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的特点是每块大小一致,象征着公平和吉利。尺糕的制作材料是糯米和粳米粉,有时还会加入豆沙等馅料。母亲每年都会制作尺糕,食材准备是最为关键的第一步,镇南的农建大队和镇北的糖坊头有个磨粉的机器,父亲会早早地把米背过去,等候在那里排队。豆沙的来源则是煮熟的蚕豆挤压脱壳。
供销社、集商下属的百什各门店,早早地备好年货,连押箱底的库存都倾囊而出。每个店铺都在店前设有摊位,彼此接壤,沿东西走向排列成两条长龙,行人只能侧身而过。花生、桂圆、白糖都是那个年代的专宠。
最热闹的摊位要数书店,火红的年画和春联把过年的气氛烘托得热热闹闹,经过的路人几乎人手一份。年幼的孩童,整个身子趴在摊位上,寻找喜爱的连环画.
棉布店把亮丽的布匹陈列出来,方便大家制做新衣裳。母亲早早地联系好手艺精湛的成衣师傅,并把她邀请到家里来,制作我们一家的过年新衣。制衣过程一般是两到三天,尤其是丝棉冬衣的制作颇为费时费力,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裁衣师傅的午饭是和我们一同吃的,家人对她热情又周到,生怕怠慢了她。
饮食店还有两道美味,只有过年时才现身,那就是让孩子们念念不忘的蒸馄饨和烧卖。
平湖这一带的烧卖以猪肉为主馅,添加有猪肉冻和冬笋,汤汁味鲜,其他的地方则是以糯米为主,不同的两种口味。出门在外的游子,每每回乡,都会打包几份捎往上海、杭州等地。蒸馄饨,则是新仓的特产,用新鲜的猪肉和虾仁干为馅,现包而成的小馄饨,蒸煮过程中泼撒煮沸的猪油,出锅后用蒜末蘸醋汁而食。
过年,当然会有美酒相伴。母亲会启用尘封一年的瓶子,那个漂亮的长颈蓝玻璃瓶估摸着可以装二斤甜米酒。老笋干、爆鱼、枣子红烧肉,是过年的标配。年年有余,甜甜蜜蜜,节节高升,大家对于年菜都予以美好的希翼。
除夕时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家人们围桌而坐,温馨而甜蜜,连空气里都充满了幸福的味道。品尝美食的同时,一向严谨的父亲会送上祝福、勉励的话语,而母亲则会及时地拿出压岁钱,这几张崭新的、面值两元的人民币,会让我们兴奋上好几天,不舍得用。新年的钟声敲响,家长们会到空白地燃放“高升”,在爆竹声中辞旧迎新,为新年的到来画上了绚烂的色彩。
过年,是味道,是情节,是传统,是文化。它穿越千年,行走于乡间田野、街市楼宇。
新的一年,新的希望,愿美好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