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人文

弘扬陆绩“孝廉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 乍浦历史文化研究会

距今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陆绩怎么也没有想到,两千多年后,他在平湖乍浦镇刘家埭的宅院仍保留至今。如今的陆绩宅院还是一幢典型的封闭式三合院,当地人习惯称这座古宅院为“陆绩庙”或“怀橘庵”,这是因为陆绩故居在陆绩和陆绩女婿张白过世后,陆氏母女便成了两代孀妇,为了怀念先祖,就将陆氏家宅舍作为家庙,奉祀“吴郁林太守陆绩”和“处士张白”,题名“陆绩庙”。元朝时,因有“陆绩怀橘遗亲”的孝娘故事,改称“怀橘庵”(西庵)。据《三国志·吴书》记载:“乞蒙圣朝,斟酌前训,上开天聪,下垂坤厚,褒郁生以‘义姑’之号,以厉两髦之节,则皇风穆畅,士女改视矣。”陆氏母女苦节而终后,“怀橘庵”改由女尼主持,后“怀橘庵”西面殿宇曾毁于“洪杨”之役,光绪十五年(1889)由持尼澹生重建。而在乍浦南湾古炮台东侧的西长山上,尚有陆氏母女与怀橘庵历代持尼的墓葬群。

两千多年前的陆绩故宅历经风雨,千百次被毁又千百次重建而保留了下来,与此同时,以陆绩“怀橘遗亲”和“为官清廉”的孝廉文化精髓也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为历代统治者治国理政提供有力启示。新时代弘扬陆绩“孝廉文化”同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时代价值。

陆绩,系东汉末年时广西郁林太守、加偏将军陆绩之故第。陆绩一生,既有“怀橘遗亲”成为二十四孝的典故,又有天下第一清官的美誉。

据乍浦志记载:“陆绩(187-219),吴郡华亭人(今浙江省平湖市新埭镇南阳村凤凰基),字公纪。”陆绩是东汉末年著名学者。他自幼聪慧过人,6岁时随官居庐江太守的父亲陆康去大将袁术家拜客。席间,袁术命家人拿来一筐橘子,分赠给孩童们每人三只。下午,陆绩辞行时,忽然从他的衣兜里掉出来两只橘子。袁术大为惊讶,说:“小吴郎(这是乍浦民间对少儿的昵称,因为乍浦古时是吴郡的属地),吃了不够,还要拿耶?”陆绩连忙拜伏于地,据实禀告道:“世伯大人赠与橘子三只,我只吃掉一只,尚存两只。因我的母亲喜欢吃橘子,意欲带回家去,献给慈母。”袁术听罢,转惊为喜,感叹道:“陆郎有这样的至高品德,将来必然是国家栋梁!”从此以后,陆绩怀橘便传为佳话。元代郭居敬将其编入《二十四孝》。

陆绩长大后,果然学识渊博,通天文,精历算,为孙权所重用。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冬,孙权命陆绩统兵两千出征岭南,镇守郁林郡(今广西贵县)。东汉末年时,郁林之地形同蛮荒,远未得到开发,不但气候酷热,而且环境恶劣,疫痢流行,江南人士调到此地任职,可谓形同流放,九死一生。陆绩到职后,不喜爱玩物,也不以流放为悲,而是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感,怀着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他跋山涉水巡视各县,体察民情,面对百业待兴之地,他身体力行和民众一起修建城池,挖掘水井,改善水质,减轻当地疫病。他亲手打的一口水井,至今仍被当地民众称为“陆公井”“怀橘井”。据有关史料记载,五代时,南汉贵州判史刘博古怀念陆绩怀橘遗母之孝道,遂在郁林南江村陆公井边栽橘一株,故陆公井又称“橘井”,而本土居民更为直接,就将此井叫作“怀橘井”,并将此地地名亦定为“怀橘坊”,如今的社稷坛就叫“怀橘坊三多社稷尊神之位”。

陆绩在理政之余,作为当时的知名学者,更是将先进的华夏文化传播到广西,史载他以诗书礼乐教化当地的青年民众,因此从者云集,使翰墨典章得以传播于鄙域,形成了后来独具一格的“布山文化”。他的小女儿就出生于郁林,被取名为“陆郁生”,更体现了这位太守和当地民众同甘共苦、风雨共度的胸怀。

历史上的交州当地,虽说地处蛮荒,民风未化,但另一方面,珍珠、翡翠、玳瑁、犀角、象牙、香料等奇珍异宝,是当地的特产。因此,从两汉到东吴,但凡出任交州官员能安然过了瘴气这关的,没有一个不是赚得金山银山,满载而归,更因为天高皇帝远,他们的横征暴敛,也累次激起了当地民众的强烈反抗。

而真正让陆绩美名远扬、流传千古的是他保持“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的清廉。陆绩在郁林任上时因水土不服,身患多种疾病,加上陆绩看到郁林百姓的日子已经有了起色,心中也少了些牵挂,于是便向孙权请求辞官回乡,并获得批准。当时陆绩自郁林返回家乡,走陆路用时十分漫长,走水路耗时较短,但要先走内河再绕行海路,考虑到自己的身体情况,陆绩决定走水路返乡。启程的日子很快就到了,这天清晨,岸边站满了前来送行的百姓,陆绩一家同众人道别后就开始往船上搬运行李,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廉石”便与陆绩结下了不解之缘。

南宋《吴郡志》和清光绪《贵县志》中都记载了陆绩离开郁林时的场景:“(陆绩)出为郁林太守,罢归无装,舟轻不可越海,载石为重。”“陆绩守郁林归,舟轻,于岸上取石压之。”陆绩在郁林为官多年,两袖清风,卸任时行李少得可怜,除了几箱衣物和书籍之外,别无他物。艄公看了看船吃水的位置,说道:“陆大人,船吃水太浅了,走海路遇到风浪很容易翻船,得想办法再增加一下重量才行啊。”陆绩听后,连忙跑下船去,买了两大缸当地的特产腌菜搬到船上,可是船还是太轻。然而囊中羞涩的陆绩此时已经无钱再买其他东西来压舱了。艄公见状不禁叹道:“您堂堂一位太守,行李竟然还不如一介寒士多,以往那些离任的官老爷,那行李一船可都装不下呢。”陆绩听后无奈地笑了笑,回头望向岸边,盘算着家中还有什么重物能用来压舱。突然,陆绩看到岸边有两块巨石,顿时眼前一亮,忙问岸上送行的百姓:“那两块石头可有主人?”众人一愣,答道:“此石无主。”陆绩闻言大喜,转头对艄公说:“咱们就用这两块石头压舱吧。”艄公听后苦笑道:“也只能如此了。”于是众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帮陆绩把两块石头抬到了船上,依依不舍地目送陆绩一家离开郁林。陆绩取石之地,位于今广西贵港市南江村,被称为“廉石大埲”,遗迹留存至今。

船离岸之后,一路缓缓前行,刚出了郁林界不久,竟然遇上了水匪。水匪们登上船,一边挥刀威胁陆绩交出金银财宝,一边开始动手乱翻行李。没想到翻了半天,只找到了一堆衣衫和书籍,水匪又打开那两口大缸,结果里面只有腌菜。最后,水匪们的目光锁定在了那两块压舱的大石头上,觉得那一定很值钱,可是左看右瞧,却又像是普通石头。水匪头目气急了,恶狠狠地对陆绩吼道:“快说,钱都藏哪了?这两块石头是什么宝贝?”陆绩见状并不惊慌,只是如实回答:“我家贫,没有钱财随身,那两块石头是我从岸边搬来压舱的。”可水匪头目并不相信,威胁陆绩说,再不把钱交出来,就把他们一家都扔到水里去。这时,艄公在一旁轻声说道:“你可能不知道,你眼前的这位陆绩陆大人可比你穷多了,今天要返乡了,全家就这么点行李,要是没有那两块大石头压舱,我们怕是还不敢离岸呢。”水匪头目听到“陆绩”二字,立刻变了脸色,问道:“您就是陆绩陆大人?”陆绩点了点头,水匪头目不禁叹道:“早就听说郁林的陆大人为官清廉,不想竟到如此地步。”说罢便带着手下离船而去。

经过一路风浪颠簸,身无长物唯有这两块石头压舱回乡的陆绩一家,终于平安回到了故乡。返归故里的陆绩,一家人没有回吴郡华亭(今浙江平湖市新埭镇南阳村凤凰基),而寓居东海之滨九峰之麓的海盐县城北(今乍浦怀橘里),他要借龙湫山夜观天象,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太玄经注》,当地乡邻们听说陆绩要在乍浦落户,都跑到海边码头去看热闹。众人跑到岸边一瞧,只见船上放着几个破箱子,两口大缸,还有一块巨大的石头,于是开始小声嘀咕,那缸里一定装着金银珠宝,那块大石头说不定是翡翠。谁知当众人帮陆绩把行李搬到陆绩准备居住的地方后,陆绩却当众打开了那两口大缸,热情招呼乡邻们来品尝他从郁林带来的特产腌菜,众人见状不禁笑出了声。有人问陆绩:“刚才您船上的那块大石头是什么宝贝呀?”陆绩听了笑道:“那确实是个宝贝,没有它压舱,我可就回不来了。”众人听后纷纷赞叹陆绩为官廉洁。陆绩的廉洁美名随之传开,百姓将陆绩带回来的压舱石称为“郁林石”,以表达对陆绩的敬仰。有人还吟诗赞颂:“郁林太守史称贤,金珠不载载石还。航海归吴恐颠覆,载得巨石知其廉。”后来,此事不但在郁林和吴郡传为佳话,同时也在海盐县和乍浦传开,称他为天下第一清官。

陆绩从郁林带回的两块巨石后来也成了小有名气的“廉石”。如今,在乍浦“怀橘里”的陆绩故宅门东首,尚有一口千年古井,井栏圈形似八卦,泉水清澈甘洌,终年不涸。据当地耆老伊隐樵、吴空如生前说﹕相传,此井是用当年陆绩还乡的压舱石锻凿,故此井称为郁林井,也称“廉井”;乍浦白话词人许白凤先生生前曾作《江南好·访城西陆绩故居》词一首,词曰﹕“千载下,史迹傍香严。奉母早知怀橘孝,为官恪守郁林廉。古井起沉潜。”末自注:“怀橘庵,祀三国吴郁林太守陆绩。庵前一井,水尚清冽,井栏形同八卦,相传即郁林石所制也。”这块极普通的郁林石,跨海过江,几乎经过了半个中国的海域,历经了一千七百多年的岁月风云和历史变迁,至今仍然在人们的怀念中。

还有一块压舱石,据传,汉末之后,经历了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陆家宗嗣延续了六百多年,传到唐朝著名诗人陆龟蒙,他来乍“怀橘庵”晋谒先祖后,移置到苏州城内临顿里,作为“镇宅之宝”,人称“郁林廉石”。后来,陆龟蒙因唐咸通元年(860)应试进士未果,后又几次名落孙山。就回到了故乡松江(今江苏吴县东南甪直镇)。到了明朝,陆龟蒙在苏州临顿里的故宅早已荒废,已经变为一片民居,那块郁林石因年代久远也已下落不明。至明弘治九年(1496),监察御史樊祉到苏州视察,在陆龟蒙宅故址偶然闻得“郁林石”故事。樊祉景仰陆绩“耽乐道德、清行出俗”的高尚品德,觉得很有教育意义,任其埋没在历史尘埃中实在可惜。便对苏州知府史简说:“先哲遗物,应该加以表识,且可以教化后人。”(可能因年代久远,故物难觅,当时就找了一块代替品——花岗岩)苏州知府史简遂下令将此石移置城中察院场,建亭予以保护,樊祉亲自撰写隶书“廉石”二字于其上,落款:“弘治九年岁在丙辰夏六月吉旦,赐进士第文林郎巡按直隶苏松常府监察史河南胙城樊祉立。”(注:因这块石上原来没有题词)以示纪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巡抚陈鹏年同样十分仰慕陆绩的清廉,以讹传讹,又将这块“廉石”移至苏州府学(文庙)之内,作为为官清廉的楷模,供时人和后人观瞻。周恩来总理在世时,听到“廉石”的故事后,曾对当地政府发出指示:要妥善保存好这块石头。就这样,这块有特殊意义的花岗岩“廉石”,经过500多年历史的洗礼,保留至今。

孝廉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文化基因和文化传统,是我们不能也无法割舍的重要文化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华民族古老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仅有着独特的孝道文化,而且有着丰富的、系统的廉政文化。古往今来,孝能促廉是显而易见的。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也是清廉为官的前提。孝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廉政资源,善事父母、不辱其亲的孝道能产生清廉为官的道德意识、责任担当与行为定力。在当今的新时代,弘扬传统的孝廉文化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时代价值。对为官者来说,孝与廉是相通的,孝以促廉、廉以尽孝,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党员干部立党为公、廉洁从政、为民用权,是维护美满家庭、孝敬父母的最好方式。坚持以廉立德,以廉树威,以廉养心,以廉律己、以廉尽孝,方能为人正派、幸福安康。才能真正实现孝道与清廉两全其美,“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有机统一。

由陆绩的孝道文化与廉政文化组合而成的孝廉文化,跨越时空隧道,对今天的党员干部也必将产生重要的思想影响。党员干部自觉弘扬和践行孝廉文化,既是家国情怀的重要体现,也是立身之本、齐家之要、为官之道、成事之基。在弘扬陆绩孝廉文化中,乍浦镇跨出了可喜一步,2018年对陆绩故居进行了保护性修缮,重新修缮的陆绩古宅基本保持清代重建的原貌,有人为此作重修“怀橘庵记”:

陆绩怀橘,誉满人间。修身治国,郁林太守。

官靖气正,两袖清风。廉石归舟,世代传颂。

定居乍川,著书立说。英年早逝,归葬龙湫。

绩之妻女,两髦之节。乞蒙圣朝,褒以义姑。

怀念先祖,舍宅为庙。千年兴废,已失稽考。

洪杨之役,殿宇尽焚。光绪年间,宅庙重整。

又经百年,丹青剥落,梁栋朽摧,摇摇欲坠。

目击心伤,呼吁复修。欣逢盛世,改革开放。

国泰民安,文化昌明,陆绩故居,得于重修。

政府立项,民心响应,能工巧匠,劳力费心。

丁酉动土,当年竣工。重檐琢石,福地辉映。

正殿5间,两侧厢房,原貌修复,焕然一新。

孝廉家风,继继绳绳。告竣之期,勒石铭文。

乍浦镇在保护性修缮陆绩故居后,挖掘和整理了陆绩“孝廉”这一独有的文化典故,在陆绩故居设立“孝廉”家风馆。同时,又结合传承陆绩“孝廉”文化,与当湖书院合作开设了“怀橘学堂”这一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相关内容作为课程,通过提倡“生活儒学”,致力亲子教育,进一步弘扬优良家风,助推全镇精神文明建设。目前,乍浦镇的“怀橘学堂”已延伸到村(社区),全镇已办起7所“怀橘学堂”,超200个家庭参与课程。乍浦镇还把陆绩孝廉文化延伸到乍浦镇图书馆、观海书院以及各村(社区)图书室,设立廉政图书角,放置廉政书籍供群众学习了解,扩大孝廉文化的影响力。还在汤山公园、汤陈绿道、中山社区等人员密集区建设了清风长廊、清风亭等廉政文化宣传小景,让党员群众于细微处感受清廉文化,使陆绩孝廉文化的影响力扩展到乍浦的每一个角落。乍浦镇纪委还与镇综合文化站联合创作了以“陆绩怀橘”故事为内容的戏剧小品《烫手的橘子》。这个贴近家庭教育的小品,取材于古代,反映的是现代,演出效果相当好,观众反映,将“陆绩怀橘”故事以小品的形式搬上舞台,内容出新,教育深刻。乍浦镇综合文化站还编排了一批廉政文化文艺节目和廉政文化讲座,结合“五送一走”文化惠民活动的开展,把廉政文艺、廉政文化送到村(社区)。乍浦镇还将清廉元素融入“最美家庭”“五好家庭”评选中,深入挖掘本土清廉模范典型。四牌楼社区还专门举办了“孝廉文化节,南湾社区开展了睦邻节百家宴活动……各村(社区)把“孝廉文化”写进了村规民约、社区公约,通过广泛宣传、辐射带动,在全镇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陆绩的孝廉文化在乍浦得以弘扬和传承。

2024-01-22 ■ 乍浦历史文化研究会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422831.html 1 3 弘扬陆绩“孝廉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