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阅读

贾宝玉的灵性之情:体贴

王正康

古往今来,多见俗性之情,少见灵性之情。《红楼梦》用“青埂”谐音“情根”,高竖“大旨谈情”的大旗,塑造出“开辟鸿蒙”以来第一“情种”形象的贾宝玉。

作者把“灵性已通”的石头,放在青埂(情根),就有让灵性与情性相谐的寓意。灵性的特点是,既主宰肉身,又可以自由出入肉身,离体而行,“无立足境”。俗性之情以自身的欲求为动力,视对方是否满足自身欲求而生情;灵性之情是在灵想中体贴他人的处境而情不自禁地伸以援手。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情。

贾宝玉一旦进入灵想,灵魂出窍,体贴他人时,便霎时变痴、变疯、变傻,产生众人“囫囵不解”之情。那日见蔷薇架上一个女孩不断“画蔷”,被雨淋而不觉,他见了情不自禁地说道:“不用写了。你看下大雨,身上都湿了。”而却不觉自己也被雨淋得浑身冰凉。你说贾宝玉痴不痴?想到自己有玉,而神仙似的妹妹却孤苦无玉,便以为老天何其不公,于是狠命摔玉,你说贾宝玉疯不疯?热汤烫了手,自己反倒不觉得,反问别人:“烫了哪里了?疼不疼?”此时贾宝玉灵性出窍,只体贴到他人身上的疼,哪管得上自身疼不疼。你说贾宝玉傻不傻?

宝琴送香菱的一条石榴裙不小心弄脏了,宝玉见了对香菱跌脚叹道:“若你们家,一日糟蹋这一百件也不值什么。只是这一件,既系琴姑娘带来的,你和宝姐姐每人才一件,他的尚好,你的先脏了,岂不辜负他的心;二则姨妈老人家嘴碎,饶这么样,我还听见常说你们不知过日子,只会糟蹋东西,不知惜福呢。这叫姨妈看见了,又说一个不清。”一席话说到了香菱的心里。后来他说:“我有个主意:袭人上月做了一条,和这个一模一样的,他因有孝,如今也不穿,竟送了你换下这个来,如何?”帮她摆脱困境后,贾宝玉还一壁里低头心下暗算:可惜这么一个人,没父母,连自己本姓都忘了,被人拐出来,偏又卖与了这个霸王。这“一壁胡思乱想”,实际上全是灵想中对香菱的一番体贴之意,全无一点私欲的成分。

所以周汝昌先生把贾宝玉的灵性之情概括为“体贴”,窃以为极确。

孔子教导门人弟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表述似乎接近“体贴”。然而,孔子是消极的“勿施”,而贾宝玉积极的“施与”。孔子是“推己及人”,而贾宝玉是“先己后人”,甚至是“为人忘己”。

宝玉的灵性之情,虽只通过几个细节表现出来,但以小见大,作者把贾宝玉情的层次提升到“为人忘我”的高度。这种灵性之情一如稚嫩的花,自然而然地绽放出贾宝玉的一片天性之美,而人们用慧眼看到的却是有史以来崭新的风景;又如刚冲破漫漫长夜的一轮初阳,其不灭的灵性光辉射向永恒的苍穹,给世世代代人们以无穷的启示。

2024-01-19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422278.html 1 3 贾宝玉的灵性之情:体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