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财政部门主动融入最优营商环境体系建设,重点围绕做大做强外资、临沪、农业、临港四种优势,推动构建产业和创新生态体系,优化创业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助推营商环境四张特色“金名片”打造。
聚焦打造外资集聚“金名片”
构筑产业生态“强磁场”
立足我市外资企业集聚优势,构建外资高质量发展生态,推动惠企政策迭代升级,强化招商引资要素保障,支持涉外“一类事”增值服务等创新试点。推动外商投资指南编制和修订;梳理修订工业、服务业和科技发展等专项资金政策;围绕承接落实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全年安排市级预算资金27.85亿元。优化资金兑付机制,进一步简化审核流程,部分项目实施免申报制度,最高缩短奖补时间30天;将全部专项资金纳入“惠企直通车”平台,并打通与预算一体化系统的端口连接,惠企政策实现宣传、申报、审核、兑付全流程线上操作。服务产业链精准招商,紧扣全市“四群八链”产业链招商方向,构建“一链一基金一基地”招引新模式,设立一支40亿元的招商引资母基金,同时一个产业链设置一支专项基金,以基金赋能重点产业发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做大做强,全面优化提升经济生态环境。
聚焦打造连沪融沪“金名片”
建设政务服务“高速路”
深化与沪毗邻优势,积极探索跨区域一体化政务服务合作模式,推动政务服务更高效便利。持续推进长三角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深化平湖、海盐、嘉兴港区三地通办协同,推动首批305个事项纳入“跨域通办”事项清单;推动“跨省通办”窗口市镇两级全覆盖。支持全域智能协同政务服务,深化“感智汇”应用实现全域感知、一网共享。推动构建“1+1+8+N”政务服务体系,加快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助力打造“金管家”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开发预算编制(项目审核)中心项目管理系统加快项目评审,助推项目进度实现“拿地即开工”,项目开工时间提速66.67%。开展涉及营商环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专项清理。推动出台全省首个《关于涉企刑事案件智能快办速裁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政法一体化涉企案件快办中心,实现速裁案件总占比35%以上,案均缩减办理期限10日以上。
聚焦打造和美乡村“金名片”
厚植现代农业“肥沃土”
持续壮大平湖农业产业基础优势,以“财政+金融”“政府+市场”多元投入培育浇灌乡村产业振兴的沃土。开展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数字化改革试点,推进“浙农补”“浙农服”“抱团富”与“浙里担+农e富”系统平台深入贯通,在平台发布本地政策,在线直接提供支农政策查询、补贴申请申报情况等服务,共发布支农政策文件17个、政策项目47条。推动农业主体融资降本减负,创新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服务,构建“省市协同、政银担合作”的融资担保服务体系,深化支农主体培育名录“白名单”运用,支持农业主体贷款免抵押、低费率、降门槛、简手续;在“政银担”基础上,针对“农创客”等特定对象创新“农创担”“财农担”等融资模式,推动政策优惠叠加。截至今年9月末全市累计新增农业信贷规模1.30亿元,惠及农户168家。
聚焦打造海河联运“金名片”
织密产城融合“基建网”
充分发挥平湖“前海后河”独特优势,依托浙北唯一海河联运航线和国家一类开放口岸资源优势,不断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打造一体协同、现代高效的“公铁海河”联运体系,最大限度降低物流成本。推动编制《独山港区集疏运体系规划》,支持独山港区打造海河联运主干港。推进总投资15亿元的浙北高等级航道网建设,不断改善内河航运条件;推进总投资67亿元的独山港区泊位和内河港池等项目建设,持续提升独山港码头集装箱吞吐量。提升“港、产、城、运”联动发展与融合发展水平,推进临港新城建设,推动区镇“港口、港产、港城、港运”四港融合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