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雨伦
西瓜灯文化节对于平湖人而言,重要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春节。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平湖人,每每到了秋收时节,总会不自觉地想起,是不是又要举办灯节了?
记忆中的西瓜灯文化节,是由西瓜灯、表演和烟花共同构成的。第一次亲手雕刻西瓜灯,大约是在10岁那年。那时的我还在读小学,有一天放学前,美术老师走到班级里,通知大家明天每人带一个西瓜。他没有说明西瓜的用处,只说尽量挑选形状饱满圆润的西瓜,这种神秘的感觉让我充满了期待。一放学就直奔水果店,挑选了一个我认为全店最完美的西瓜,妈妈也感到奇怪,平时只顾着吃的孩子,居然认认真真地挑起了西瓜。
美术课在第二天的下午,等啊等,终于等到美术老师踏进了班级。“大家去把西瓜洗一下,不要让泥土留在表面。”随着老师一声令下,大家抱着西瓜争先恐后地往洗手池跑去,池子里一下子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西瓜,热闹极了。回到班级后,老师把每个西瓜都从顶上开了一个小口,然后就让大家开始掏果肉。顿时,鲜甜的西瓜清香弥漫了整个教室,大家一边掏出果肉,一边往嘴里塞,快乐的笑容洋溢在每个人脸上。再后来,老师给每个人发了一把小刻刀,告诉我们在西瓜表面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雕刻完成后会做成西瓜灯,图案漂亮的西瓜灯有机会送去展览。或许是没有足够的耐心,我的西瓜灯以失败告终,但这一堂美术课,这一次刻瓜灯的经历,一直留在了我的脑海里,这就是我对西瓜灯的“初印象”。
表演和烟花也是那时的我最向往的,每次我都会跟大人说,咱们早点去才能抢到最前排的位置,但每次到了那里,总是人山人海,我像一条小鱼一样,在人群中“游来游去”,一直钻到最前排才肯罢休。在我的记忆里,西瓜灯文化节当天的烟花是最好看的,五彩缤纷,流光溢彩,大年三十晚上的烟花都要逊色几分。
再后来,西瓜灯成了乡愁的一部分。记得那是大二刚开学的一个晚上,刚结束晚自习,我和室友拎着刚买的西瓜往寝室走去,她说快到中秋节了,不知怎的,我心头一震,突然想到了西瓜灯文化节,于是回到寝室边吃西瓜边给家里人打电话,问他们今年的西瓜灯是不是特别漂亮,还不忘叮嘱他们要拍照给我。
今年,我从学校毕业,正式踏入工作岗位,有幸从记者的角度,记录这个属于家乡的节日。从前只顾着欣赏灯节的展览和各类活动,如今才知道,这样一个精彩的节日背后,是许许多多的人在默默付出。活动方案的策划,演出节目的编排,环境舞台的布置,宣传报道的撰写……每一项工作背后都凝聚着一群人的心血,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把西瓜灯文化节办得漂亮,办得精彩,让这个经过了30多年的节日,历久弥新,焕发新生。
文化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西瓜灯文化节很好地将二者结合了起来。纵观今年的西瓜灯文化节活动安排,既有传统的保留节目,又有新元素的注入。新颖的网红打卡点、精彩的文艺汇演、结合亚运的体育赛事……无不体现出平湖人民“创新奋进”的精神。 文化是本源,文化是根脉,相信有文化为依托的西瓜灯节必将源远流长,同金平湖这座城市一起,奔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