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瓜经济”提能升级 “一号开放工程”专班
2004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形象地提出了“地瓜理论”,勾勒出“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立足全国发展浙江”的战略蓝图。今年年初,省委召开“新春第一会”,部署强力推进“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加快打造高能级开放之省。立足新时代,平湖作为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和浙江省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对外开放、海河联运、产业集聚等优势明显,在培育壮大“地瓜经济”上大有可为、 应有作为。本文旨在从“地瓜理论”的内涵要义出发,深入剖析平湖“地瓜经济”发展现状和目前存在短板问题,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推动“地瓜经济”发展更具韧性、更具活力、更具竞争力,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一流开放高地。
一、深刻把握“地瓜经济”的历史逻辑和内涵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地瓜经济”理论,生动地阐述了“站稳脚跟”与“扩大开放”之间的辩证关系。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平湖市抓住经济全球化及国际分工机遇,深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高增长模式,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县到现代化开放新城的历史性跨越。踏上新征程,“地瓜理论”历久弥新,平湖必须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在实践中要重点把握好3个要求:
一是坚持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一体推进。改革开放以来,一代代平湖人发扬“四千精神”,贸易投资 触角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犹如地瓜的藤蔓一样源源不断地给平湖经济注入活力。要继续坚持高质量“引进来”与高水平“走出去”的有机统一,与时俱进推动“平湖经济”与“平湖人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拓展对外经贸合作,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努力打造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先行示范地。
二是坚持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跨越转变。开放发展的内涵已由过去的“边境开放”向“境内开放”深度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是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所在。平湖作为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要积极在制度型开放上先行先试,着力在优势领域输出一批“平湖规则”“平湖标准”,形成“地瓜经济”发展的倍增裂变效应。
三是坚持融入外循环和链接双循环的有机结合。当前,大国经济博弈更趋激烈,国际外循环受限受阻,倒逼我们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平湖是外资高地、外贸大市,正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上海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的中心节点,更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促进贸易与产业、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同发展,增强高端要素集聚和协同联动能力,提升平湖在全省新一轮开放发展中的显示度和贡献度。
二、平湖市“地瓜经济”的发展现状和现实基础
(一)高端外资加速集聚,“地瓜经济”硕果累累
从1986年第一家外商企业落户平湖至今,37年以来,全市已累计引进外资企业1340家,现有外资企业525家,总投资136亿美元,注册资本67.2亿美元,合同外资60.6亿美元,实际外资42.5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和国际行业领先企业项目69个,是全省县(市、区)中世界500强投资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利用外资连续23年进入全省十强。今年上半年,新引进世界500强及总投资超亿美元项目5个,实到外资4亿美元,外资总量、超额贡献总量均列嘉兴第1。
具体有3大特点:
一是国别招商成效显著。坚持“巩固日韩、拓展欧美、主攻德国”的总体思路,是全省最大的日资投资企业集聚区、全省首个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目前已集聚有日资日本电产、好侍、日清、德资蒂森克虏伯、巴斯夫、贺利氏等226家知名日资、德资企业,其中规上企业103家,2022年实现产值344亿元。
二是重点产业特色鲜明。坚持走“外资+高端制造业”发展之路,入选浙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点县市区,目前全市共有制造业外资企业358家、占比达68%,初步形成了以日本电产汽车马达、德西福格等为代表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以津上精密、德马吉森精机等为代表的高端机床和以德国巴斯夫、湛新为代表的化工新材料3条百亿级、总量1000亿的主导产业链,产业链上外资企业总数量超500家。其中,以长城汽车为“链主”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已经集聚了德国森克虏伯、日本电产东测等国内外知名企业95家,2022年实现产值291.3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500亿元。
三是产业平台支撑有力。国家级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独山港经济开发区和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呈现“ 三足鼎立”局面,承载了全市85%左右的外资企业。同时,平湖还是全省唯一拥有两大国际产业合作园的县市区,中日、中德产业园在2022年度的全省国别园区考核中均名列前茅。
(二)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地瓜藤蔓”广泛延伸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已与全国180多个国家建立贸易往来关系,外贸依存度达74.9%,位居全省前列。2022年,实现进出口总额559.3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进口245亿元, 同比增长19.3%,进口规模稳居嘉兴第1,是全市唯一一个省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主要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2022年,服装、箱包、童车三大传统出口产品占比24.3%,较2013年下降22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超50%。全市拥有省内外贸一体化“领跑者”企业9家,一体化产业基地试点3家,均列全省前茅。二是新兴市场份额不断上升。虽然美、日、欧三大市场占全市出口比重仍超过50%上,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RCEP国家出口占比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22年分别达到32.3%和38%。
(三)总部经济发展有力,“地瓜块茎”粗壮硕大
地瓜的藤蔓伸向四面八方,但根茎依然在这片土壤。
总部经济是典型的“地瓜经济”, 当前平湖总部经济主要有3个特点:
一是总部效应持续凸显。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加大“走出去”步伐,采用形式多样的境外投资方式实现国际化经营,截至目前,全市25个境外投资项目总投资已达6.74亿美元,年均带动出口近30亿元。
二是科创带动作用明显。目前,已累计引进德国福尔波、考泰斯、意大利康迈尔、美国万奇等外资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13家,嘉兴第1。全市已获评国家级外资高新技术企业65家、
建成各级外资企业研发中心52家、外资省级研究院10家,规上工业外资企业研发费用达到13.6亿元,外资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75.7%,研发活动率达94.7%,全市近四分之三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来自外资企业,有力赋能全市产业发展向创新链、价值链上游迈进。
三是国际营商环境不断提优。以“平妈妈”营商环境品牌为引领,深化涉外服务集成改革,组建外资企业服务联盟,线下建成涉外管理服务中心,实现“一窗受理、一站服务、一次办结”。在全省率先开展“标准厂房”“定制厂房”建设,目前,已为斯泰必鲁斯、汽车马达等70%以上的外资企业提供定制厂房服务。聘请外资企业高层、外籍人士担任“营商环境体验官”,全面参与平湖城市建设,并根据体验反馈建设樱花国际社区,引进日资独资绿阳酒店、加拿大枫叶、英国卡迪夫国际学校,为外商提供餐饮、就学等全方位服务。
三、当前存在的短板问题
(一)从总体面上看,发展程度还不够均衡
“地瓜经济”的主要载体包括外资、外贸和外经(简称“三外”),平湖外资、外贸发展水平较高,但是外经始终是短板,除了景兴纸业和卫星能源两个超亿美元投资项目外,其余的境外投资项目均为总投资几百万的小项目,和桐乡、海宁等兄弟县市区差距较大,2022年桐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26.7亿美元,累计实现外经带外贸60多亿元。
(二)从质量效益看,龙头企业还不够多
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到资速度快的旗舰型、引领性外资项目不多,至今尚未实现超5亿美元外资项目引进上“零”的突破。此外,出口龙头企业体量规模相对偏小,2022年嘉兴市出口20强企业中,平湖企业无一上榜。我市最大的出口企业(日本电产汽车马达)出口额仅为14.29亿元,位列嘉兴第21位,与排名第1的嘉善立讯智造(出口额212.31亿元)相比,差距巨大。
(三)从长远趋势看,后续增量还稍显不足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俄乌冲突带来国际格局深刻调整,贸易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发达国家投资低迷的问题越来越凸显。从外资引进情况看,作为全省日资集聚地,2019 年以来,全市新批日资企业数仅为11个,合同外资10026万美元,增速下降趋势明显。外贸方面增量缺乏的问题同样存在,近年来出口龙头企业规模相对增长平缓,大部分新出口主体集中在出口规模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且贸易公司较多,生产型企业较少,汽车产业链、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出口业务偏少的情况较为普遍。
四、下一步工作对策和建议
(一)聚焦 “增量+存量” ,做大外资总量
组建成立市场化、专业化招商公司,积极探索“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模式基金招商新路径,继续开展好“周六招商日”等活动,深入“补链”“建链”“强链”,全力招引一批“链主”企业、链上关键项目。深化以商引商,深入排摸区域内外资企业增资扩股意向,通过优化服务、提供支持积极引导企业利润再投资,不断放大企业增资扩股效应。
(二)聚焦“ 内挖+外引”,做强外贸主体
结合平湖主要出口产业特点,全力推动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积极对接行业协会、服务商等资源平台,谋划开展跨境电商资源对接会,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跨境电商展会,加快培育一批跨境电商龙头示范企业。大力开展招商引贸活动,进一步培育外贸发展主体,引导和鼓励贸易在外、生产在平湖的企业加快外贸回归步伐,做大本地贸易总量。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推动管理咨询知识产权、研发设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积极争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
(三)聚焦 “走出去+引进来” ,做实总部经济
鼓励本土企业加大“走出去”步伐,支持其通过换股、定向增发股权等方式扩大对外投资,重点推动卫星能源、景兴纸业等本土跨国公司进一步加大全球布局步伐,做大做强平湖总部。高标准引进、培育和壮大一批外资总部企业,着力打造高能级外资企业总部经济集聚区,全年新增外资地区总部、功能性机构3家以上。强化平台承载能力,聚焦中日、中德两大国别园区,着力推动功能布局更合理、资源集约更高效,确保中日产业园在全省考核中保持领先,中德产业园正式列入省级国别园区。
(四)聚焦“生产+生活”,做优营商环境
以“平妈妈”营商环境品牌为引领,持续深化涉外“一站式”集成改革,统筹资金、用地、用能、金融、产业、科技、人才等方面的资源要素,为“地瓜经济”蓬勃发展夯实政策保障。积极引入中外合作学校、医院等,全面提升教育、医疗等生活服务水平。启动“产业链+法律服务链”专项行动,加强涉外法律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律服务,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提升运行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