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财政部门不断加大对非遗保护的支持力度,使非遗保护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截至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个、省级7个、市级41个、县级210个。近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全省“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地区名单,平湖榜上有名。
支持做好“硬配套”
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和非遗民俗基地建设。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进行考核,分别给予优秀2万元、良好1.5万元、合格0.8万元的一次性奖励。除此以外,每年安排专项保护经费100万元,对成功创建嘉兴市级及以上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非遗主题小镇、民俗文化村、非遗体验点等非遗民俗基地的,分别给予国家级3万元、省级2万元、嘉兴市级1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助力提升“软实力”
市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00万元用于非遗传承人补助、开展“服务非遗传承人月”和“非遗日”活动、平湖非遗馆讲解等,累计举办30余场专题活动,15万余人次参与;非遗馆累计接待游客6.61万人次。支持做好非遗技艺传承创新,着力培育特色品牌,在全市范围内设立非遗展示体验点,在学校等地开设非遗传习基地,开发出非遗旅游路线,并着力打造出一批非遗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通过创新“非遗+教育”“非遗+旅游”等模式,加深群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厚植“家门口”的非遗传承,让非遗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奋力谱写“共富曲”
以到2025年实现“一镇一馆一工坊”为目标,市财政积极助力开展非遗工坊评选和建设。截至目前,入选省级非遗工坊建设名单2处,入选嘉兴市级10处,认定平湖市级15处,领先于周边县(市、区)。非遗工坊依托特色非遗项目,挖掘资源优势,积极开展试点工作。依托林埭糟蛋厂建起平湖糟蛋文化展示馆,同时以老鼎丰酱油酿造技艺、圆作技艺等传统技艺项目为抓手,形成线上及线下专营店、景区形象店、参与周边地区展销活动等多模式销售,逐步形成传统工艺特色产业,以非遗保护带动民众就业增收。龙谦食品于去年被成功评为嘉兴市级非遗工坊,如今每年卖出40多万枚糟蛋,总销售额达200多万元,带动周边10余户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人均月收入达5000元以上。
近年来,我市财政部门围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深入实施“金平湖-美丽乡村”行动计划,以项目为抓手,以“标准化提升、品质化建设、数字化融合”为新路径,加大财政投入,提升金平湖美丽乡村建设品质和内涵。目前,全市已累计创建省美丽乡村示范镇8个,省级特色精品村25个,3A级景区村庄15个,以及嘉兴市级“优美庭院”示范村64个。
重扶持 “找面子”
实施美丽乡村行动计划以来,市财政累计投入奖补资金10.63亿元,共实施提升项目697个,村容村貌得到本质的提升与飞跃,并以全省第一的成绩,平湖创建成为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除此以外,投入2.17亿元,建成“钟溪棹歌·隐世田园”“毗邻党建·农业硅谷”“郁树临枫·醉红江南”“赛艇小镇”等4条精品化美丽乡村风景线。全市“四位一体”共计支出补助资金1.72亿元,深入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分类、农村公厕管理三大攻坚行动,持续扶持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河塘沟渠全域化综合整治,农村环境面貌显著提升。
抓品质 “谋里子”
按照“一村一主题”的建设格局,市财政按每村600万元进行奖补,林埭镇徐家埭村重点打造“体育+”延伸与“旅游+”融合升级,该村近期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大力助推农旅文相结合、发展美丽经济,引导村民开办农家乐、民宿等业态,农家乐扶持政策方面,财政投入资金189.27万元,打造星级农家乐16家、民宿11家、休闲采摘基地33个。支持各景区村庄在业态导入、村庄运营方面成效显著,举办多场“夜经济”活动,吸引“去野”咖啡等多家“网红”主体入驻,注重以文化浸润推进乡村内外兼修打造研学营地。钟埭街道钟埭村北庄浜成为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主会场。
强数智 “提气质”
推进未来乡村建设,已下达项目24个,计划总投资1.1亿元。钟埭街道沈家弄村作为全市首个村集体经常性收入破千万的村, 围绕未来乡村九大场景,聚焦“一老一小”、社区服务等,努力建设共同富裕基本单元。曹桥街道马厩村、广陈镇龙萌村、林埭镇徐家埭村完成全省第二批未来乡村创建,涉及项目33个,计划总投资7110余万元,为深化片区化推进未来乡村建设提供保障,将数字化植入未来乡村建设九大场景,构建引领数字生活体验、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的水乡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