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语丝

最是书香能致远

□ 金超

和许多年轻的父母一样,儿子一出生,我便憧憬着规划他的蓝图:该会什么,该成为怎样的人——儿子也在我的惊喜中一步步长大:会爬了、会说话了、会认字了。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儿子指着动物卡片上的“牛”字回答奶奶的生肖时,婆婆一脸惊愕欣喜的模样,那时儿子八个月。

每晚睡觉前,我会给儿子读一个故事,儿子则会不吵不闹地静静聆听。有时他会要求把这个故事再读一遍,或者其中的一段再读几遍。这个习惯,我们坚持了几年。到后来,儿子自己会用小手点着字一句一句复述故事,其实大多数字他当时根本不认识,完全是凭记忆在模仿。但不知不觉间,儿子认识了很多字,也爱上了看书。

据说犹太人在孩子刚懂事时,母亲就会将蜂蜜滴在书本上,让孩子去舔书上的蜂蜜,其用意是要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书本有吸引力。

是的,书本有无穷的吸引力。每次去书店,儿子都看得津津有味、不舍离去。他会把一本书翻来覆去地看,书本于他一直那么新奇。图书馆管理员因他每次看书都那么投入、那么爱护,尽管年龄未到,还是破格给他办了借书证。

看书并不仅仅是捧着书本读。一年级上学期时,我给儿子买了拼音版的《三国演义》,预想着既巩固了拼音,又了解了名著,但由于里面人物太多,事件又太杂,儿子根本没兴趣看,书也被闲置了起来。后来我无意中发现了一副三国演义的扑克牌,每一张牌都是一个不同的人物,如关羽、张飞等,并配了一些基本信息和大事件。每次打牌,就是对人物的一次复习,儿子直观地认识了这些英雄人物,以及他们的字、号、坐骑、兵器等。慢慢地他主动想更多地了解“三国”,恰逢那年暑假热播《三国》大剧,于是每晚看《三国》成了我们的一个必修节目,而看这本书也就不在话下了。我一直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小孩子而言,激发他的兴趣、开发他的潜能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效果更好,在现实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往往事半而功倍。

儿子看的书很杂,只要他感兴趣,我并不制止他看哪类书。一次我在理发店,发现一本《道德经》,翻着不错,回家便买了一本。后来,儿子看得比我还起劲。我们很多书都是在这种不经意间买的,不刻意为之,反而学得自然、学得轻松。比如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论语》的CD,有原文、解释、引申道理等。单看《论语》,枯燥且不易懂,我就把这CD下载到手机上,每晚睡觉时让孩子听一听,玩时、路途中,也可随时听。慢慢地,儿子已掌握了《论语》的大半部分,而且对文言文的理解也长进不少。军事、兵法、人文、传记都是儿子涉猎的范围,甚至像《国富论》等经济学书儿子也时常翻阅。

儿子曾说要“束发读破万卷书”,他希望家里书籍林立、书香满屋。家里虽然有书房,但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起居室。为方便,我们特地在起居室里另置了一个书柜,俯拾皆是书。从初中开始,每去一地,书是儿子必带回的纪念品。这书购于上海、那书购于杭州,就连去英国,带回的也是几本厚厚的书。每每说起书的来历,儿子总是无限自豪。

儿子高考前说起暑假安排时,儿子一脸幸福向往:这个暑假可以看很多书了。他也确实这么做了,网购了一些书,图书馆借了一些书,还有一些以前没时间看而囤起来的书。每天规律地作息,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地沉浸在古今中外的书海里,痛快淋漓。

读书,是这个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运动。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它们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当然也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最是书香能致远!

2023-05-09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339770.html 1 3 最是书香能致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