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城市·笔记

阅读正如生活

■祝敏锐

网上刷到一篇文章,确切地说,是刷到一篇文章的标题。标题语气坚定,富于感染力。标题是这样写的,“我们不会停止阅读,正如我们不会停止生活。”

“阅读正如生活”,两句话映入眼帘的一刹那,一声“正合吾意”的感叹差点脱口而出,随之浮现脑海的,是去年夏天某个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

水洞埭,闷热夏夜,七八点钟,我自东向西往松风书院走,沿途行人三五成群,络绎不绝,近处闲谈语,身后车流声,混合在斑斓光彩里,糅合出一种夏日特有的嘈杂。步行几十米后,上下两层的松风书院从夜幕中现身,书房招牌灯联合破窗而出的室内照明,发散出耀眼光芒,仿佛给黑瓦圆柱罩下一层亮白的屏障,立即摒绝了近在咫尺的纷闹,展现出一种寂静的庄重。步入一楼,大人们安静如斯。踏上二楼,转角一望,却传来一阵小喧闹,原来是上阅读课的作家老师与小朋友们正热切交流着。

热闹深处藏着一片宁静,平静中又蕴含着一股生气。书房、阅读、生活,动静嵌合顺滑,浓淡气息水乳交融,真正是图书馆人心目中完美的智慧书房运作场景,简直就是“阅读正如生活”这两句话的写照。

这两年来,图书馆各家智慧书房的运维升级,有着诸位社会轮值馆长的一份功劳。他们从社会各界推选而出,先市区后乡镇,一家书房一位馆长,一个都不能少。他们秉着公益之旨,奉献之心,引导不同群体读者开展各类阅读推广品牌活动。

刚才所描述的画面,发生在松风书院,在那个夏夜,以及类似的多个夜晚,轮值馆长和他的作家同伴们,如此这般陪着孩子们读经典,指导他们妙笔萌芽。

画面完美,但并非一朝绘成,书房社会轮值馆长与读者们熟悉起来的过程,也和“阅读正如生活”理念为读者们所接受的过程相重合。

崇文书院是图书馆开放的首家智慧书房,当值“馆长”谭晓明老师是位书、画、声、乐皆通的艺术家。不羁的艺术家展现出“爱操心”的一面,他向图书馆反馈,在书房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时,该如何与原本抱着阅读休闲目的的读者协调?需要采用哪些方法,能让“书房既是借阅场所,又是文化交流空间”的理念为读者所理解、接受?你看,开展活动已不单单是开展活动本身而已,而是一场蕴含着理念转变的行动。

普及理念,与读者保持良好沟通必不可少。但持之以恒的行动,或许才是最好的示范。

介庵书院由邓中肯老师担任“馆长”,对于这一身份,他的“解读”是:“没想到上了这条‘贼船’……”笑谈自是笑谈,闻者会心一笑。但这自嘲里,倒也藏着一份实诚真谛——新船试水,汽笛长鸣一声震动山河,举手之劳。船舶纳入航线,定时定期顺流逆流航行,就需要耗费心力体力了。导师即船长,现在,邓老师领着这艘名为“地方文化研究”的古船,与学员们一起,乘风破浪,观闻青山映水,隔岸猿啼,好不自在。

依着船员秉性各异,船只航行轨迹也各具特色,如果说介庵书院袭染着邓老师从容不迫的领军风度,那么其他书房在“掌院人”的加持下,也自有个性。

地处城西的春秋书院,比较特别。“馆长”是一个团队,嘉兴学院的大学生团队,品牌活动面向亲子。少年人敢作敢为,有时难免会有些手忙脚乱——精心准备问答题,被小屁孩们轻易解答;面对十几个小孩,难免有些手足无措……没事,“亲子的周末时光”不就应该是一份混杂着小混乱的快乐吗?每次被“秒杀”的名额,已说明活动是多么受欢迎。

与春秋书院相距不远的西林书院,前后两任“馆长”,延续着“西林慧享生活学堂”。学堂面向中老年读者,走的是轻松惬意家常风。大家围坐一堂,聊一聊日常起居收纳技巧,学一学手机拍美照,“散课”之后赶回家接娃、做饭,生活排得满满当当。

每一家书房,每一位“馆长”的品牌活动,都按照自有节奏,有条不紊循序渐进,一个月两次活动,多不多?不多。但一二得二,二五一十,一年十二个月,五家合计便是一百二十场。其他镇街道另有十余家书房,两年、三年……聚沙成塔,是不是让你联想到棋盘方格里放米粒的故事?

一场活动,一颗米粒,纳须弥于芥子的米粒。

有时我想,阅读不仅“正如”生活,而且“正是”生活。在图书馆行业语境中,阅读是广义的,它不仅包含着狭义的阅读行为本事,还包含着阅读行为的技巧、方式,以及阅读行为所升华出的成果、价值、意义等,这一切的实现,有赖于一场场活动的坚持不懈。

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作为“馆长”们与读者们之间的协调者,每当活动已入佳境,我便会往外走走,往稍远处退退,比如站在松风书院二楼楼梯口望着在长短桌旁围成椭圆与圆形的孩子们。比如隔着春秋书院的玻璃幕墙,注视着其乐融融的大朋友、小朋友们。在这些时刻,人与书房,融为一体,定格为一个个场景,场景流淌成为片段,片段连结形成记忆,记忆重叠构造出我们所体味到的生活。

于是,回到开头所引用的标题。社会轮值馆长们正与读者朋友们一起,塑造着生活。

2023-04-21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335410.html 1 3 阅读正如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