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松筠
报纸期刊的总称即为报刊。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而民主思想的传播则进一步推动了报刊业的发展
人文厚重又敢开风气之先的平湖近代报刊业,发端较早,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即已创办了《平湖白话报》。由此肇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50余年中,先后出版的报刊有120余种可资稽考,并以为数之众冠于东南。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阶段为清末民初时期(1897-1912)。19世纪末,满清王朝封建统治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压迫,民生凋敝,社会动荡,有识之士奔走呼号,要求变革之声响彻中华大地。平湖新仓人陈惟俭就联络蔡伯华、张季勋、张馥哉等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创办起了《平湖白话报》。陈等四人均为清末诸生,曾游学京师,较早受革新思潮影响,有意创办新闻报纸以唤起民众。据项士元著《浙江新闻史》载:“光绪二十三年,陈惟俭等创办《平湖白话报》,以鼓吹革命为宗旨,旋以土劣忌,控于清吏,报馆被毁。”钟韵玉著《浙江出版的白话报概况》也说到:“《平湖白话报》,光绪二十三年由平湖人陈惟俭、张馥哉、蔡伯华、张季勋创办,日出一小张。”《平湖白话报》在当时是嘉兴地区第一份报纸,与严复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及其到北京后创办的《京话报》、《中华报》相媲美。
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几千年封建制度被终结,但对旧的封建势力的摧毁又谈何容易。民国元年(1912),有平湖的自由党人创办了《自由月刊》。《浙江新闻史》载:“民国元年4月,(平湖)自由党成立党部,创办《自由月刊》、《平湖新闻》……自由党拥护孙中山。”惜为时不久,袁世凯窃国,扼杀共和,该刊亦告夭折,整个国内,史称“癸丑(1913)报灾”。但《平湖白话报》与《自由月刊》在嘉兴地区的率先出现,显现了平湖近代报刊业的萌芽。
第二阶段为“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19-1927)。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扼杀共和,各地报刊先后被禁。接着又是军阀割据,战乱不已,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也在加紧进行,北洋军阀的丧权辱国、出卖主权的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议怒潮。平湖地处东海之滨,东近沪渎,西邻杭垣,“五四”运动的汹涌激流,再度打破了封建顽固势力的禁锢,平湖报刊业又闻风而起。民国8年(1919)9月,汤又新、陆公我、俞允言、张子石、张多悒、戈言人等发起创刊《平湖日报》,踵起的还有《民声报》、《新平湖》等11家报纸。这些报纸大都以抨击时弊为己任,宣扬新文化,起到了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民声报》在发刊词中就这样写道:“以共和十年之民国,而政治腐败,尤甚专制,社会黑暗如入泥犁狱中,奸商垄断,贪吏搜括,小民度日维艰,徘徊匐匍之状,令人见而雪涕,记者虽欲无言而不得不言,此民声报之不能不之于作也。虽然我人应世界潮流而为文化运动,其独立思想而谋地方幸福,无党派之关系,有言论之价值,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语之贬,严于斧钺。子舆氏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吾人幼而读书,稍明大义,谨以诚实之言,告尔有众,或渝此盟,天人殛之。”《民声报》由张柱中、张子石等创办,创刊时曾得到京、沪、杭各地报刊发来贺电或题词祝贺。至民国16年(1927)春,被国民党县党部查封。而《平湖日报》也于民国14年(1925)6月因转载“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对于最近时局宣言”而被封禁。《新平湖》系由丁眉荪、陈恂如、许季玉、高晓兰等人组织,初为月刊,后改为日刊。《乍浦评坛报》创办者有辜无我、莫云秋、沈梦若等人,以针砭时弊、揭露社会阴暗为宗旨,甚至大胆地在报纸上刊登征求黑幕的启事。其余如《鹉湖公报》、《平湖新报》,其性质大致类似于《民声报》。另如《一谔报》、《新民报》、《晨钟报》、《鹉湖日报》等,均创建不久,或因人事,或因经济等因素,有的仅出数期,有的仅存匝月或数月。这一阶段的报纸可读性大为增强,大都设有社评、国内时事、地方新闻、短评、小品文等栏目,还辟有副刊,登载文艺小说、旧体诗词等,很受读者喜爱。
第三阶段为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以国共合作第一次合作为契机,平湖的新闻事业重新得到发展,被封禁的《平湖日报》于1927年3月31日宣告复刊,以鼓吹革命为宗旨,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响亮口号。但风云突变,国民党右派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倾向革命的报刊又转而关停。然令人惊喜的是,在“五四”运动前后创办的昙花一现即告停刊的报刊,再度复刊,如《一谔报》《晨钟报》等均由原创办人筹备复刊。而且也有老报人创新报,如原《平湖日报》主笔徐尚彼创办《大同报》,谢璧城创办《金平湖》。另有如《小平湖人报》《平民日报》《东湖日报》《平新报》等,创办人均在“五四”运动前后有过办报经历。这部分报纸的性质大多以民营为主,也不乏政治背景。内容以地方新闻为主,亦揭露当地阴暗面,鞭挞社会丑恶行为。有几种报纸开始着重商业报道,商情信息,刊登广告,随着地方经济发展,商贸业务的需要,颇受社会欢迎,像《平湖商报》《新商日报》等。亦有以侧重文化方面,以文艺为主者,如《星报》《新光文艺报》《三日画报》等,颇受读者青睐。
1927年至1937年,是平湖报刊的大发展时期,有五十多种报刊出版发行。大部分报纸以日刊四开一张为主,为横排,亦有少数竖排二版或八开横排四版。报纸发行则通过私营信局发行或自办发行,发行量有五六百份的,也有可达千余份的。
第四个阶段为八年抗战时期(1937-1945)。八年全面抗战期间,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平湖先后出版了四种报纸,以宣传抗战,激励民心,增强民众抗战必胜的信心。民国28年(1939)8月创刊的《克城旬刊》是在配合当时抗日军民包围平湖县城日伪军,以备攻克县城而创办,在攻城失败后即告停刊。《平湖民报》《平湖公报》先后在新仓、乍浦出版,以传播抗战信息,表彰奋勇抗敌战士,纪念抗战牺牲烈士为主旨。中国共产党海北工委出版的《持久》半月刊,宣传抗日统一战线,坚持抗战,反对国民党分裂和限制,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城区出版的《平湖新报》和《平湖日报》,由于受日伪所控制,宣传所谓“大东亚共荣圈”“中日提携”“共存共荣”等谬论,颇受当地民众鄙视。
第五个阶段为抗战胜利至平湖解放时期(1945-1949)。抗战胜利后,原先离开平湖避居抗日后方的原新闻工作者纷纷返回,重振旧业。但此时的报刊内容趋于雷同,时事新闻以转载国民党中央社电讯新闻稿为主,《平湖日报》《建国日报》《平湖力报》有自备收发报机,可自行接收当日中央社电讯,新闻时事信息较快。地方新闻主要报道官方消息、政府法令、会议新闻以及社会新闻和工商业讯息,文艺副刊则有小品文、新旧体诗词、小说连载等。报纸发行均为自办发行或邮局寄发。
1949年5月11日,平湖解放。当时所有报刊全部停止出版,《建国日报》职工利用设备,收录新华电讯,出版《平湖电讯》,但不久也停刊。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平湖的报刊业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但起起落落间,仍是先声惊人,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这与平湖拥有优越的地理环境、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比较发达的社会经济分不开。
1927年3月31日的《平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