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语丝

山塘岁月

□ 季小英

知道山塘并到过那儿,还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

那时刚上小学的我,寒暑假最喜欢的去处就是嫁在广陈镇上的姑姑家。姑姑生养了四个孩子,三男一女,都年长于我,他们就是我小时候崇拜的偶像和玩伴了。在姑姑家待的时间长了,表哥表姐们就提议带我去近在镇东边6公里的上海山塘看看。上海呀?!小时候对大上海充满了神秘感的我,当第一次听到上海就在边上时,眼睛里满是好奇和向往!

那时,交通很不发达,到广陈都是走水路,乘轮船,中间还要到平湖换乘,起码半天时间才能到达。去山塘,自然也是要乘船了。等到了山塘,上得岸来,表哥表姐们欢天喜地,欢呼着说,到上海了!一脸蒙圈的我,对于这个近在广陈镇边上的上海小镇一无所知。这哪是什么上海呀,分明只是一处两省交界的小镇,街区不是很长,从南到北,青石板铺就的路,只不过三百来米,镇上有餐饮、茶店、肉摊、农产品收购部、农资供应站等。从人们来来往往、进进出出的景况可以看出,镇上开设的商店,在那个物资还比较匮乏的年代,对两岸居民的生活供应起了不可或缺的保障作用。清晰地记得,那时在上海区域的北山塘一家小店里,哥哥还给我买了一包十支装的铅笔送给我,算是从上海那边带回来的。

随着表哥表姐的介绍,原来,这个叫“山塘”的小镇,是由南北两个同名的地方组成的。清末民初,逐步形成集市,为方便两岸村民上镇进行商品交易,在山塘河上建起了一座石桥,取名山塘桥。桥跨南、北山塘镇,南镇属平湖广陈镇,北镇为金山隶属廊下镇,一桥连双镇,又划桥而治,是上海与浙江的界境地标,在民国时期一度达到鼎盛。抗日战争期间,因山塘地理位置隐蔽,一镇跨两地,抗日队伍活跃,日军曾三次损毁山塘镇,留下了侵华的铁证。显见,山塘桥对金山和平湖两地交流沟通起到了多么重要作用。一座石桥,就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摆渡人”。所以在那时,小小年纪的我,也因这山塘特有的地理位置而深深地记住了这个特殊的小镇。

时光荏苒,当我再从童年的记忆里搜索对于山塘的种种印象时,我已在市旅游局工作了。2015年,随着广陈镇确定了着力打造“水墨广陈”的发展方向,古老的山塘镇迎来了焕发生命力的春天,我也有幸作为当时市旅游局的业务分管,加入到了对山塘镇开发建设的指导工作之中。

是呀,南北两个山塘的历史着实悠久。清末民初的盐溪竹枝词对山塘就有这样的描写:“山塘桥下水东流,渔火江枫几度秋。宛如姑苏城外路,烟波十里荡轻舟。”由此可见,当时的山塘一带,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饮酒游览的旅游胜地。如果山塘能开发旅游,肯定又是一个绝好的去处了!

而此番再来,我是作为市作协的驻村作家来到了这个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跨省小镇。与当年仅靠水路相比,如今,出入便捷的是陆上交通,从家出发,几十分钟便可到达这里。

走进山塘老街,满眼青砖白墙黛瓦。那些诉说着历史的瓦片,攀爬在粉墙上的绿色爬山虎,都在低声述说着山塘的前世和今生。那些栩栩如生的壁画让饱经沧桑的老墙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唤起了人们对壁画意境的满满回忆。年代感极强的“村口”小卖部,有我们小时候吃过的零食、当年集过的卡片、张贴在床头的明星海报。“七九吧回忆馆”里陈列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家居用品,仿佛让人们一番穿越后回到了小时候的家。这里有新晋网红野炊垂钓园和温馨舒适的个性化民宿。不仅有怀旧灶台,还有荧光秋千、露营帐篷等,百年山塘老街的繁荣,让人心生欢喜。

老街又是闲适的。走在老街上,周遭听闻的都是好听的吴侬软语声,若赶上有钹子书表演,带上茶盏去那一坐便就是一天,你便可以在“钹子声声说因果”的语境里,感受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艺术享受。我不知道,解放初期,民间艺术家瞎子阿炳是不是也是被这美妙的钹子书吸引到了这里?从而在山塘的曹姓居民家教授二胡,度过了他在山塘的文艺生活,也在山塘街区响起了他悠扬的《二泉印月》……

如若穿行在山塘的乡间小路,向前望去,水岸的美景尽收眼底,夕阳的余晖照耀山塘,在那里,人们望得见田、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今在毗邻党建的引领下,山塘小镇已经一度从破旧不堪的江南小村落转变为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明月山塘景区;从原来的偏僻冷清之所正在转变成商业气息浓厚的休闲旅游网红之地。

山塘的岁月,悠长悠长,山塘的美好也在一路延续;山塘让古韵穿越千年,更给人以沉淀的启示和守望时的执著与宁静。

2022-07-27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252892.html 1 3 山塘岁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