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钱澄蓉 高 洁 通讯员 郑凯欣
每天天不亮,在新仓镇的建新路上,有一家包子铺早早就亮起了灯,开火、上架、换笼……老板何豫青和妻子陈利娜在面积不到20平方米的小店里已经忙开了。等到第一缕阳光落在街道上时,白色的水蒸气就裹挟着包子的香味从包子铺不断往外溢出。而在这里,第一个“吃包子”的人,却是小镇的环卫工人。原来,这是一家“爱心早餐铺”,老板何豫青每天提前1个多小时开门,为环卫工人蒸“爱心包子”,寒暑无阻。当旁人问起他这样做的原因,他曾这样回答:“新仓这座小镇这么好,让我想要为它做点什么。”
从退伍军人到包子小哥
天刚蒙蒙亮,新仓镇的“巴比馒头”包子铺已经开始营业了,老板何豫青和妻子陈利娜正在店里忙活。随着太阳升起,客人也渐渐多了起来。“老板,我要买几个包子!”透过蒸屉开合间升腾起来的水蒸气,何豫青看清了来人,是位上了年纪的老阿婆。按照老阿婆的要求,何豫青快速地打开不同的蒸屉,装好包子递给她。
老阿婆接过包子,摸了摸口袋,拿出了一点零钱。许是发现零钱不够,她又着急地摸了摸身上其他口袋,却什么也没有找到。她看着何豫青手中的包子,再瞧了瞧自己手中的钱,老阿婆犯了难。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对何豫青说:“我今天钱没有带够,要不你还是放回去吧!”
“阿婆没事儿,够的够的!来,包子您拿着!”何豫青边说边把包子塞到了老阿婆的手里。老阿婆没有想到老板愿意少收钱把包子卖给她,连忙说:“这样不行的,你挣钱也不容易,我回去拿钱付给你。”边说边把包子递给何豫青。“您这来一趟也不容易,要走好久吧?您就拿着吧,没事的!”何豫青坚持地说。老阿婆看着又回到自己手中的包子,十分动容,连声感谢何豫青。
这个包子铺自去年5月份开张以来,见证着小镇每天“苏醒”的样子,也收录着一个又一个暖心的故事。也正因此,它渐渐地不再只因为“包子美味”而被人记住,提起这家包子铺,人们还会说:“那家店的老板人真的好,是个热心肠!”
说起这位包子铺老板何豫青,他的奋斗经历十分“与众不同”,他入过伍,也在大城市打拼过,还进过国企,跑过运输……人生经历丰富的他,在2017年来到了平湖新仓。短短几年,从陌生到熟悉,从漂泊到安稳,他在新仓安了家,也找到了归属感。这个小镇也多了一个热心人,街坊邻里说起他,总要夸上一句:“小何这人踏实,特别能吃苦!”
小何的 “能吃苦”也是有原因的。1997年,何豫青17岁,怀揣着对军旅生活的憧憬,他登上了奔赴军营的列车,从老家河南来到了上海。入伍12年,他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部队,并在部队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8年,江西九江发生特大洪灾,他受命加入了抗洪小组预备队,为一线战友提供物资保障。2001年至2009年,他又参加部队演习任务6次,时刻为国家的国防安全做准备。部队的艰苦历练不仅使何豫青练就了强硬本领,也让他的意志更加坚定。“我是一名退役军人,更是一名党员。即使现在已经脱下了军装,我也一直坚守‘不怕吃苦,为人民服务’的信仰。”何豫青说。
从河南到上海,最后到平湖,何豫青辗转多地,他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他都秉持着一腔热忱,做助人为乐的践行者。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全民防控的大环境下,他主动请缨,利用自己货车运输工作的天然优势,加班加点参加防疫物资运输任务,为当地物资采购、物资储备做好了保障。每当别人问起他的初衷,他都笑着说:“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我分内的事。”
从卖包子到献爱心
刚开店的第一个月,何豫青就遇到了一个特殊的“顾客”。那一天上午,待到早餐店外熙熙攘攘前来买早餐的居民散去后,只有一名衣着很旧的妇女依旧站在那里,她的后背背着一个孩子,手里还牵着一个孩子,就这样眼巴巴地看着,不吵不扰,也不上前询问。“大姐,你有什么需要吗?”何豫青问她话,她也不答,就是摇摇头。仔细看了几眼,何豫青这才从妇女犹豫的眼神中,明白了过来她大概是有难处,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清晨没有去上班却在集镇的街上,肯定举目无亲又囊中羞涩。
“妈妈,我饿了。”妇女牵着的大孩子,摇着妈妈的手,小声地说了一句。这句话触动着何豫青,他自己也曾是他乡之客,虽然没有那么窘迫,却也能感同身受。不等妇女有反应,何豫青立刻转身从蒸笼里抓出了6个热乎乎的肉包子,分别装到3个袋子里后给两个孩子和妇女递过去。而此时的妇女十分诧异,还不敢相信自己眼前的这位老板竟然如此慷慨。看着两个孩子狼吞虎咽地吃着包子,何豫青又从店里拿出两袋牛奶,叫两个孩子慢点吃,小心噎住。就在这时,这位母亲瞬间破防,流着泪握着何豫青的手不停地道谢。“不用谢不用谢,身在他乡总会有难处,相互帮助是应该的。”何豫青这样告诉妇女。
这件事触动到了何豫青——身边还有很多人需要帮助,他应该多做点什么。后来,何豫青主动来到社区表明了自己的想法:“我钱不多,空闲时间也不算多,但我还是想做点志愿服务,如果有适合我的,社区可要通知我!”何豫青冷不丁的“表态”,“愣头青”的形象跃然眼前,让社区干部们都笑了。不久后,大家才知道,何豫青做好事的“决心”。
2021年5月底,芦川社区筹办针对环卫工人的“爱心早餐铺”项目,在挑选爱心商家的时候,社区一通电话,何豫青二话不说就接下了这项任务。因为是公益项目,社区只支付包子成本费用,非但没有利润,连人工、配送等费用也是商家负责,而何豫青却甘之如饴。“平时我们都是凌晨2点起床蒸包子,刚开始接爱心早餐工作的那几天,我们怕来不及,就提前到深夜12点。”妻子陈利娜回忆,当时真的感觉很累,但为了圆丈夫的心愿,她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就这样,在“爱心早餐铺”启动之后,何豫青夫妇的忙碌也随之升级。每天开店后上架、开蒸、打包、配送,清晨5点左右,亲手将一份份热乎乎的早餐送到环卫工人手中。从2021年5月开始,何豫青已经配送了大半年时间,其间无论刮风下雨,只要环卫工人上班一天,他就从不缺席。如今,环卫工人们都认识了这夫妻俩,上下班经过小店,都会主动跟他们打招呼,这让何豫青倍感亲切。“这大概就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觉,我觉得很美好。”陈利娜说,虽然很辛苦,但支持丈夫的决定是对的。
从“落脚点”到“第二故乡”
开了这个包子铺后,何豫青夫妇特别珍惜这份谋生的工作。哪怕刚开店时,营业额不理想,何豫青夫妇也总是乐观开朗,面带笑容接待形形色色的顾客。残疾人买包子,可以免排队;手机没电了,可以先吃后付钱;老人钱没带够,依旧将早餐卖出……久而久之,“小何”成为了附近老人们对他亲切的称呼,也大概是因为小店老板的这份“热心”和“贴心”,小店的经营也越来越上轨道,包子铺“小何”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2021年8月,平湖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面向全市评选优秀退伍军人,社区第一时间将何豫青推送上去,而他一路屡受称道,最后获评了这项荣誉。“我只是做了点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没想到退伍以后,还能以军人的身份拿到一份荣誉,没给部队丢人!”何豫青说。芦川社区干部朱振君认为,这份荣誉实至名归,“从2017年到我们社区买房落户,到2019年开店创业,小何的干劲和热心我们都看在眼里,小区居民对这对夫妻都很称赞。”
骨子里有一股热心肠的他,在开店之余,总能给有需要的人带去力所能及的帮助。2021年的夏天,当他得知有不少卡点、路口的志愿者、交警、民警为了执勤暴晒在太阳下时,第一时间为他们准备了100杯清凉粥,并亲自送到他们手中。“过去我将新仓当成一个暂时的落脚点,解决孩子受教育的问题,这几年里我感受到了这个小镇给我带来的安全感、幸福感,我很满意现在的生活。”何豫青说,他早已将全家的户口以及自己极为珍视的党员关系都转到了这里,这已经是他的第二故乡了,他应该要多做些什么,回馈自己的第二故乡。现在,何豫青鼓励自己上高中的儿子积极参与学校里的志愿服务,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对这座小城有归属感,对这里的人们心怀感恩。
平淡的生活也会溅起不一样的浪花,如今的何豫青虽然每天都奔波在生活的烟火气中,但他的初心依旧如入伍时那般坚定。他挂着笑脸说道,觉得帮助他人,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回馈第二故乡也是他应尽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