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河道纵横,船桥相望,桥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投射。那些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老桥,尽管历经沧桑,但因桥址未变、桥名未改,到今天已然成为了历史的一种见证。
秀龙桥,位于新仓镇西,是当地最大的一座环洞石桥,其始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据平湖县志记载,秀龙桥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坍塌,1900年由朱景迈捐资重建。《芦川竹枝词》有记——
秀龙桥上夕阳多,
秀龙桥下燕成窝。
科目于今停废久,
秋风依旧弄微波。
清人胡昌基在其《东湖近咏》中也有诗云——
芦川春水浸塘坳,
小市人文卜茹茅。
乍向秀龙桥下过,
双双紫燕又来巢。
可见以往的文人墨客都对秀龙桥留下了由衷的赞叹。
秀龙桥衔接新仓镇的西大街与西小街,有近三十级石阶,桥两边有护石,护石顶端雕有石狮子,自中央向两边分列,桥顶由一块方形的雕花纹桥心石构成,图案精美,栩栩如生。桥顶东西两侧各有石椅,椅背略带弧度,长度可容纳三人端坐。曾有一个传说与秀龙桥有关。相传当初建桥时,桥梁及其他主体结构都放置得比较顺畅,就是那块桥心石一直无法安置,造桥的工匠们为此绞尽脑汁,仍是一筹莫展。突有仙人翩翩到访,经他指点,桥心石得以奇迹般地嵌入,也终于使秀龙桥威风凛凛地雄踞于盐船河之上,守护着一方平安。美丽的传说赋予了秀龙桥诸多的灵气,更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传说的真实性我们暂且不去探究,但那时秀龙桥的高度确实位居新仓众桥之首,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即使与东乡其他石桥相比,也毫不逊色。秀龙桥北,临街有一凉亭,石柱瓦顶木结构,中有水井一口。而桥洞面东石柱上题刻“倾自甲辰建于庚子,昔赀公众今出紫阳”一联,显示了秀龙桥的重建史实。与凉亭相接壤的是凉棚,俗称长廊,其实仅是一条过道而已,它沿河而建,自东向西延伸,长约二十米;长廊的东端较西端宽有将近一半,能够容纳更多的人休憩,凉棚的材质与凉亭相同。
秀龙桥之所在,历来是西市的繁华之地,鉴于此,我外公曾在桥南开了一间茶馆,古朴的匾额上书写着遒劲有力的五个大字——朱凤春茶园。听母亲说,茶店开业在民国时期,具体哪一年她也记不清楚了,因那时她还未出生。店面虽不是很大,但光顾的茶客却颇多,每当有客人前来,店员总会殷勤地打上一盆水,顺手递上一条毛巾,让他们洗去脸上尘埃,也一扫赶路的疲惫。逢年过节时,店里还会在倒扣的茶壶盖上添加一枚青橄榄,茶钱的支付也都是随客人的意愿。茶馆旁边,有肥料铺和煤铺,农民们还在桥边卖蔬菜,有时还有当地产的橘子等,大家往往就在店里歇脚。新仓和全塘相隔较近,按当时计,只有十二里,因为全塘靠海,全公亭那边的海上人时不时地挑着海鲜担子过来兜售,鱼虾蟹都是相当新鲜,特别是鱼,在太阳下闪着银色的光芒。由于他们来得勤快,和外公也熟络起来,也就成了店里的老主顾。茶馆外也常有潮桶担挑过,所谓潮桶担,类似于潮州人的那种担子,一根扁担,两头挑着两个加盖的木质圆筒,里边是各种各样的货品。最让人垂涎欲滴的要数陈八佬的肚肺粉丝汤,他家住镇东,为了生计,每天挑着担子从城隍桥赶到秀龙桥,走街串巷吆喝叫卖,香飘四溢的粉丝汤惹得行人纷纷驻足购买,解馋又饱腹。杨有夫是换糖的货郎,他的筒里装的是一整块的黄色糖饼,我们日常用剩的牙膏壳和晒干的肉骨头都可以用来交换。镇上的白果阿四最为勤快,卖豆芽的间隙还兼售甜酒酿……随着国营商店、供销社的相继成立和发展,这种便捷的货担经济就日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
相比桥南而言,秀龙桥的北堍则更加热闹,顾玉根家在河滩旁修了土灶,专卖烧熟的菱角;他们的左边是一个凉粉铺;斜对面也有两家茶馆——秀龙茶店和朱氏茶馆毗邻,经营时间长,而且规模都较大,生意红火。秀龙茶店后来合并到朱氏茶馆,为了招揽生意,当家的经常邀请戏班子前来演出,说书的、唱曲的、演花鼓戏的,精彩纷呈,《金玉奴》、《血手印》等,至今还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茶馆里的演出,都安排在晚上,桥南的人提着马灯,跨过秀龙桥,拖家带口来看戏。借着茶馆的生意,山阿婆在桥边的凉亭里摆了个小摊,专卖香烟和绿豆糕,因她的男人过世得早,家里缺少稳定的生活来源,只能靠这些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大家念其生活不易,时常帮衬着她。
进入夏季的秀龙桥,是晚上纳凉的好地方。古桥上,微风习习,长辈们摇着蒲扇,开始了新一轮的家长里短。桥下有鸭群在欢快地游来游去,河里不时还有网船摇过,船舷两侧站着摸鱼公公(鸬鹚)……年青人喜欢游泳,一群人在河边打闹嬉戏,波纹一圈圈荡漾开去,又像是在轻轻地抚摸着桥基。有时候,暴雨突袭,秀龙桥却似一位沉默的老者,在风雨中淡然以对,坚强屹立,颇使周围的人心安神宁。
秀龙桥,我们家祖孙三代分别在桥畔生活过,大家对其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1966年“文化大革命”来临,古桥也难逃厄运,桥上的护雕石狮一个个被无情破坏,桥畔的邻居们困惑迷茫,抚摸着光秃秃的栏板,盼望着运动早些结束。盐船河长期没有清理,淤泥堆积严重,水位很浅,裸露出了河底的许多木桩,洗衣、洗碗需站到外围,更不用说是进船了,客轮被迫停靠在桥西百米开外食品公司的河埠头,客人也只得从那里上岸,河道的疏浚刻不容缓。迫于这样的形势,老桥于1968年拆除重建。听闻这个消息,大家奔走相告,蜂拥而来,争睹老桥最后的风采,在心底留存永久的印记。再接下来的几十年,秀龙桥又经历过几次扩建,现在的秀龙桥于2020年竣工,双向车道,两侧设有人行道,南北引桥分别延伸至仓前路和芦川新街,壮观宏伟。
时间飞逝,秀龙桥记录着我们成长的岁月,见证着小镇的繁荣与发展,也承载着芦川人更多的乡愁与记忆。
□ 沈颉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