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湖高级中学 许明观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旨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其核心内容包括“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增强学生审美感受”、“提高学生审美辨别能力”;从美学的角度讲,应该是通过说服、教育、管理、影响、感化等多种方式去把学生塑造成为秀外慧中的人。
学校美育是学校根据育人目标,有计划地向学生实施审美教育活动,传授美学知识,培养审美观念和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校园美育的实施路径也应该是多元的,除了音乐、美术、文学等学科教育外,美丽校园的环境美育功能也不能忽视,因为它润物无声,育人于不知不觉之中。校园的审美环境是审美文化的物化形态,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官刺激,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受力。“当高十景”之横舟乐山、松风牧原、曲水问亭、蕉风抚石、木樨传馨、绿茵栖鹭、秋实环碧、沁园凝翠、疏林蕴真、紫藤缀绮——漫步于市当湖高级中学,你会看到古朴自然又富有文化意味的景点式提示名牌隐现在校园各处,如同“西湖十景”一般,给人以诗情画意的美感与情景体验。
一、关注环境美育的体悟性特征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体悟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体悟,权威词典的解释是指审美个体在实践中感觉、感悟,在行动中感受、探索。它强调的是审美的直接体验与正确理解,是审美的内化实现过程。因为美好的环境会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这为他们的审美观及追求美和创造美打下了感性的认识的基础。
环境美育的体悟性首先体现的是审美主体活动的个体性。环境作为审美对象客观存在于校园中,学生作为审美主体与客体进行审美交流后生成审美体验。一千次集体的空洞说教,不如一次个体的真切体验,因为前者是无效教育的噪音,后者才能真正扣动心弦。“教育不能包办”的道理要求校园环境的审美体验需要每个身临其境的学生自己用心融入、个体完成,并力求正确到位、物我归一;同时,因成长经历与心智成熟的差异会造成审美感受的不同,审美教育强调个人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审美感受的差异性正可以给人的个性发展留下空间,也给我们的社会与时代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未来。
其次,环境美育的体悟性还表现在审美感受的内化性。美能唤起人的善良感情,如同情心、忠诚、爱、温柔等,而感情会在人的行为中成为一种积极作用的力量。康德曾说“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沟通”。受整洁、美丽而富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之美感染,学生的言行举止会逐渐变得更加文明;受遭逢到的大美大爱人性所感动,学生的思想人格会逐渐变得更加善良。赞科夫策曾告诉我们“审美发展和道德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审美感受的内化路径是多元的:通过环境净化可以推进学生的公德修养,通过整体绿化可以培育其生态意识,通过文化建设可以提升其文明素养——校园环境美育的功效正在于此。
情感体验的美育重在情感与体验,但目的却不在于只是培养人的情感,而是既要培养人的美感,又要形成审美者的审美意识与情操并体现在生活实践中。只有审美对象对所蕴含的内核精神真切体验并感悟实践了,教育者才算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与效果。
二、把握环境美育的浸润性规律
审美教育的直观性与可感性要求决定了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美育体验特性,正如“言教不如身教”的道理,通过对美的感受达到对美的认同,而不是直白的说教明理。因此在落实环境美育的过程之中,学校应力求使整洁与美丽成为一种无声的教育,学生的感官刺激得以丰富,审美感受力得以提高,美好的情怀得以激发,在长时间的过程中熏陶浸染,潜移默化,逐渐养成美好的情操与素养。
席勒说审美是“无为而为”的自由活动。环境美育的浸染性还体现在审美教育是受教育者自觉自愿接受的,它将被动性教育变为主动性教育,最大限度地消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隔阂,淡化被教育者的对立意识,它将培养人的目的通过看似无目的的特殊形式来实现,因而是目的性的高级表现形式。
审美教育的浸染效果往往是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实现,人文环境设计中名人的成长启示,会在学生心中悄悄生根,潜滋暗长,就像花的开放、树的长高,短时间看不到量变,一个周期后才形成“质变”。校史馆、优秀校友走廊等痕迹展示往往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在校学生的三观形成。审美教育的浸染性特性体现在较长过程中,因此,学校的审美教育设计与实践也需要坚持制度化与持久性。
“泡菜理论”告诉我们,泡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汤。校园环境好比泡菜汤,它影响和决定了浸泡其中的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美好的成长环境如同一缸好汤,进了这个环境,好比原料投入汤料之中,时间一长就会发生化学反应,最后成为具有身心健全、情操高尚的人。墨子以“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也变”来比喻环境对人的审美影响与作用。人作为一个自然的认知主体,环境的影响不可小觑。我们都知道日本公共场所的洁净,无论成人还是学生都非常自觉地遵守公共卫生守则。1994年广岛亚运会结束,六万人退场,会场上竟无一张纸片,世界为之惊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样的行为习惯都是在经年累月中慢慢形成的。而“破窗效应”则是一个反证式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体现了美育崩坏后的反向作用。
三、遵循环境美育的互动性原则
审美关系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长期交叉渗透和相互转化的结果,因此,校园环境美育的效果达成体现在审美主客体的互动性中。
一是人与物之间的互动。在审美关系中,对象对主体呈现为美,主体对对象呈现为美感,美是从客体角度提示对象同主体的关系,美感是从主体角度提示主体同对象的关系,两者是相互同化辩证统一的。在校园中,亭台楼阁、花草树木或者书画雕塑、人文故事就是呈现美的对象,那些因美丽景致、感人事迹而情动于怀的学生就是审美主体。学生很可能就是在池塘边沉思、草坪上遐想与橱窗前凝视中完成了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交互,受动变主动、主动变受动的审美互动。校园的环境美育还应该尽量让学生直接参与校园环境的规划与设计,参加美化校园的具体劳动,这不仅能培养他们自觉的环境意识和美化环境的能力,也因审美内容更适合其身心特点而受到他们的珍视和保护。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学生用劳动来创造美的时候,美才能使人的情操更为高尚。”
二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学生审美体验的完成,除了自我浸染其中的审美感受之外,还需要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审美交流,这样才能更正确地把握审美方向与本质,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审美效果与水平。像这次“当高十景”以及这之前校园楼幢、道路文化提炼命名等审美实践活动,学校先是发动布置,根据富有人文气息与园林特点的校园景观现状,提供参考样板,要求参与者将校园中的自然美景与人文内涵结合起来再加以融合提炼。在此过程中,参与学生在个人思考体悟的基础上,通过同伴间、师生间相互研讨、修改,几上几下,虽然最后审定采纳的只是一部分,也经过了教师专家的润色,但参与的过程,就是互动与提升的过程。
汉刘向《说苑·杂言》说:“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因为,校园环境的赏心悦目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暗示与引导,在美境中自然养成学生良好的审美素养。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审美教育是实现人文精神复归的有效途径。学校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通过教育、管理、影响、感化等多种审美教育方式,把学生培育成为有较高综合素养的秀外慧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