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语丝

战斗的海狸——读《恋爱中的波伏瓦》

□ 泥 莲

今年是法国哲学家、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去世35周年。

爱情有时如美酒般香甜而醇厚,有时又如毒品般吞噬人的灵魂。而对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来说,爱情就像一张网,时而要筑坝,时而又要撒网。诚如一只战斗的海狸,一旦认准了,则奋不顾身地投入,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法国作家伊雷娜·弗兰的《恋爱中的波伏瓦》如一部纪录片,撕裂了波伏瓦与美国作家纳尔逊·艾格林那段跌宕起伏、惊涛骇海的爱情故事,使人为爱情的高贵与卑微、纯洁又泛滥而嗟叹。于波伏瓦而言,那一个“情”字是如此澈彻,却始终有一个梗卡住那道通向爱情的闸门,只能犹抱琵琶半遮面,无法真正释怀。

一纸盟约,如同一道紧箍咒,把她牢牢拴于爱情的漩涡,欲擒故纵又欲罢不能。萨特于她,是“必要的爱情”,其他一些艳遇是“偶然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模式,可以在别处交付身体,但永远不能交付心灵。这种匪夷所思的爱情观让波伏瓦饱受折磨和痛苦。

1947年1月26日,波伏瓦抵达纽约,辗转美国各个城市,开始她的巡回演讲。她如同一位骄傲的女王,出入名门场所,自如应付各种讲演、各类媒体。而对于萨特在美国的“偶然爱情”多洛雷斯,她是嫉恨又防备,但只能无可奈何。

27天后,为深入了解美国最底层的生活,波伏瓦来到芝加哥,遇到正处艰难创作又陷于落魄之中的作家纳尔逊。在芝加哥寒冷的冬雪夜,波伏瓦被那个像猫一样桀骜不驯的男人所征服,而纳尔逊也被这位漂亮、优雅的法国女郎所吸引,感情的波涛如暗流般汹涌而动,同时击中两个孤傲又有才气的作家。

回纽约后,波伏瓦趁在美国停留的机会,又专程飞到芝加哥,与纳尔逊度过了如同蜜月般的六天半。在芝加哥瓦庞西亚以黄色为基调的简陋两居室内,波伏瓦放下海狸的面具,变得安静、温情又迷人。而纳尔逊也不再敏感、暴躁,把她当小姑娘一样宠爱,尽情挥霍他们最幸福的时光。灵与肉的交融,心与心的碰撞,短短六天半的相守,足够支撑他们一生的爱情。

分手后的一对情侣,虽然远处异国他乡,依然阻挡不了彼此的思念和渴望。可一纸盟约的魔咒一直如影随形般潜伏在波伏瓦的内心,让她无力放下一切奔赴纳尔逊的怀抱。再相见时,两个相爱的人因为无法在一起而相互折磨和伤害,最终“他们再也没能找回心田里有星星闪烁的那个角落”。

相对与萨特“必要的爱情”,波伏瓦是否也把纳尔逊当作“偶然爱情”?这已是埋藏在她内心永远的秘密了。正如纳尔逊所说:“如果爱情是偶然的,那还能称为爱情吗?”而她一直戴着他最初送给她的那枚银戒指,最终带进了她与萨特共同的坟墓里,这应该是爱情最深情的绝唱。在与纳尔逊的情感纠葛之中,爱情给予波伏瓦甜蜜与哀伤,更催生了她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她又以海狸一样的斗志投入到写作之中,创作了惊世骇俗的经典——《第二性》,以及荣获龚古尔文学奖的《名士风流》。而纳尔逊也在爱情的鼓舞下,在美国文坛上声誉鹊起。

伊雷娜·弗兰以细腻的笔触淋漓尽致地再现了那段旷世恋情,折射了这位女权运动先锋多情、脆弱的一面,她渴望真正有属于自己的那份感情。

我们无从评判萨特与波伏瓦那种身与心在别处的爱情观,但最终海狸注定战胜了感性的波伏瓦,让她的爱情成为永远的秘密花园,就像纳尔逊的来信一直陪伴着她,在那些难眠之夜,成为她最后的慰藉。

由于波伏瓦的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英文单词beaver,所以她的“海狸”之谓早就有了,“我迷人的海狸”,萨特常这么称呼她。

2021-05-25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120676.html 1 3 战斗的海狸——读《恋爱中的波伏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