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养成健康生活习惯,让孩子心中不缺爱,生活有乐趣,他们自然不会沉迷于手机。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在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各类社会问题。比如过度依赖手机,以至于电量不足和信号不好成为人们出门在外最害怕出现的两种情况。人们面对手机的时间大大超过面对亲友的时间,造成人际关系的疏远、亲情的淡漠等。很多成年人在手机面前都难以自控,那么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手机对其的不利影响就更为明显。
我们小时候没有手机,一放学,就和小伙伴们撒开脚丫子在田埂奔跑,去河边钓龙虾,上山挖竹笋,下海抓螃蟹,享受着大自然新鲜的空气与和煦的阳光。反观如今的很多孩子,一闲下来就躺在沙发被窝,掏出手机开启“战斗”模式,真可谓“忘了睡觉,误了饭点”,严重影响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学生健康。如今学生体能测试不达标、军训频频晕倒,与手机有着莫大关系。
通过网络,孩子们在虚拟中寻找满足感,势必造成心灵的空虚,感受不到现实生活的快乐,各类心理问题层出不穷。拿起手机,孩子们忙于和遥远的陌生人建立关系,却忽视身边人的感受,对父母的嘘寒问暖漠不关心。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一旦发生矛盾,就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甚至崩溃。很多父母都感叹手机夺走了他们的孩子,使他们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作为一名老师,我深刻感受到手机对学生学业的不利影响。要知道,学习的过程本身是需要专注的,需要集中精力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克服自身的惰性去掌握知识。而此时有一只手机在兜里,有多少学生能抵制其诱惑?学习也是一件细水长流、精益求精的事,需要不断花时间去钻研去提升。一些搜题软件打着辅导学习的旗号大行其道,殊不知缺乏思考的过程,既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也让学生失去了解题的成就感和学习的动力,更是一种知识的“偷窃”……老师、家长忧心忡忡却又无可奈何。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更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迫在眉睫。对此,国家教育部今年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及相关规定,要求各学校加强学生手机管理。我市各学校纷纷制订学生手机管理措施,对学生手机进行严格管控,对违反规定的予以处罚,同时加强家校合作,形成合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行为对孩子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家里有低龄段孩子的家庭,父母更要在各方面作好表率。在孩子面前少玩手机,多陪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和各类亲子活动,像我市的图书馆、体育馆、文化馆、绿道、各公园,都是父母陪伴孩子的好去处。多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养成健康生活习惯,让孩子心中不缺爱,生活有乐趣,他们自然不会沉迷于手机。
少年强则国强,茁壮成长的少年,怎能被手机摆布?祖国强大的脚步,怎能被小小的手机阻挡?
■徐登峰